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涉及免疫炎症反应、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等多方面。免疫炎症反应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和自身抗体介导;遗传因素有单基因遗传相关的如Alport综合征及多基因遗传易感性;感染因素包含细菌(如链球菌等)和病毒(如乙肝病毒等)感染;其他因素涉及高血压、代谢因素(高血糖、高脂血症)、药物及毒物等对肾脏的损伤。
一、免疫炎症反应
1.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多种致病因素可导致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例如,链球菌等感染后,其抗原与机体产生的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吸引炎症细胞浸润,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结构和功能,这在儿童及青少年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因感染因素相对突出较为常见,感染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是重要发病环节。
2.自身抗体介导:机体自身的一些组织成分可能成为自身抗原,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相关结构。如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相关的肾炎,自身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抗原结合,引发炎症,影响肾小球滤过等功能,不同性别均可发生,但具体发病机制中自身免疫的启动和调节与个体的免疫遗传背景等有关,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因自身免疫紊乱出现此类情况。
二、遗传因素
1.单基因遗传相关:某些慢性肾小球肾炎与特定的单基因遗传突变有关。例如,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是由于编码基底膜成分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和功能异常,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表现,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需高度警惕,不同性别都可能携带相关致病基因而发病,儿童若家族中有此类遗传病史,应进行相关基因筛查以便早期发现。
2.多基因遗传易感性:多数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个基因的微小变异增加了个体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易感性,不同个体的遗传背景差异导致对相同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不同,年龄越小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通过家族遗传病史等体现,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上总体无绝对差异,但具体基因位点的表达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三、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
链球菌感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如果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机体免疫反应持续存在等情况,可能迁延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儿童时期链球菌感染相对较多见,若儿童链球菌感染后出现蛋白尿等情况持续不缓解,需考虑慢性化的可能,不同性别儿童都可能发生链球菌感染相关的慢性肾小球肾炎。
其他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虽然相对链球菌感染引发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概率较低,但也可能通过引发机体免疫反应,间接导致肾小球损伤,进而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因这些细菌感染后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增加发病风险。
2.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相关肾炎较为常见,乙肝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肾小球损伤。不同年龄、性别均可感染乙肝病毒后引发相关肾炎,在乙肝高发地区或有乙肝感染史的人群中,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若发展为慢性,也可能进而出现慢性肾小球肾炎表现。
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感染,也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参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过程,具体机制较为复杂,与病毒持续感染或机体免疫调节异常有关,不同人群感染后均存在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潜在可能。
四、其他因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内高压,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结构,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逐渐引发慢性肾小球肾炎。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都需要积极控制血压,以减少对肾小球的损伤,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发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风险无本质差异,但血压控制情况对疾病进展影响显著。
2.代谢因素:
高血糖: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糖尿病肾病,属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微循环障碍、基底膜增厚等病变,不同年龄、性别糖尿病患者均有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可能,且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指标延缓病情进展。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导致肾小球内脂质沉积,影响肾小球的血流动力学和滤过功能,参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过程。肥胖人群等易出现高脂血症,进而增加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不同性别肥胖者均可能因高脂血症相关机制引发肾脏病变,需通过控制体重、调整血脂等方式降低发病风险。
3.药物及毒物:某些药物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某些抗生素等可能对肾脏造成损伤,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引发慢性肾小球肾炎。例如,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进而影响肾小球功能,不同人群因用药史不同发病风险各异,在用药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滥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尤其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更要谨慎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