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表现都有哪些,怎么克服抑郁抑郁症的
抑郁症有情绪、认知、躯体等方面表现,克服抑郁可通过心理调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社交活动(参与社交、建立支持系统)、运动锻炼、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期哺乳期抑郁症患者有相应特殊应对方式。
一、抑郁症的表现
1.情绪方面
持续低落:患者常常长时间处于情绪低落状态,每天大部分时间心境低落,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可能表现为易激惹。例如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程度超过正常的情绪波动范围,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至少两周以上。
兴趣减退: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乐趣,如原本喜欢的运动、社交活动等都提不起劲,儿童可能表现为对游戏的兴趣降低等。多项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兴趣范围明显缩小,与健康人群相比,其参与日常活动的积极性大幅下降。
2.认知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集中注意力,比如在工作或学习中容易分心,影响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相关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健康人,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中表现更差。
自我评价降低:过度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罪恶感,常产生无用感、无价值感。儿童可能会无端自责,觉得自己给家人带来麻烦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抑郁症患者存在显著的自我评价偏低现象,这种认知偏差长期存在会加重抑郁症状。
3.躯体方面
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或早醒等。约70%-8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问题,早醒是抑郁症比较特征性的睡眠障碍表现,儿童可能出现夜间频繁醒来、睡眠不安稳等情况。
食欲改变:有的患者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有的则食欲亢进,体重增加。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食欲调节机制出现紊乱,食欲改变与抑郁情绪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躯体不适:可能出现头痛、背痛、四肢疼痛等各种躯体疼痛不适,但医学检查又找不到躯体病变的证据。这种躯体化症状在抑郁症患者中较为常见,给患者带来多方面的痛苦。
二、克服抑郁的方法
1.心理调节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改善抑郁症状。例如帮助患者识别消极的思维模式并进行纠正,引导患者采用积极的行为方式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缓解率较高,且复发风险相对较低。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深呼吸放松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每次深呼吸时,慢慢地吸气,让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渐进性肌肉松弛则是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各部位的肌肉,达到全身放松的状态,长期坚持放松训练有助于减轻抑郁情绪。
2.社交活动
参与社交: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社交互动可以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转移注意力,减少孤独感。例如定期与朋友聚会、参加社区活动等,良好的社交关系能让患者感受到被关心和接纳,对改善抑郁症状有积极作用。
建立支持系统:家人和朋友应给予抑郁症患者充分的理解、支持和鼓励,营造一个温暖、包容的家庭和社交环境。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耐心沟通;对于青少年患者,家长需关注其社交圈子的健康性,帮助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3.运动锻炼
适度运动:进行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研究发现,每周坚持3-5次适度运动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不运动的患者。运动还能增强体质,提高自信心,有助于患者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生活。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家长可以陪同他们进行户外运动,培养运动习惯。
4.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是身体和心理恢复的重要保障,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生物钟,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例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健康饮食:摄入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对情绪调节也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特殊人群:
儿童抑郁症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避免过度指责孩子。应创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参与适合其年龄的活动,如儿童游戏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方法,同时定期带孩子进行心理评估,必要时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
老年抑郁症患者:家属要给予更多的陪伴和照顾,注意老年患者的躯体健康状况,因为老年抑郁症患者常伴有多种躯体疾病,要确保患者的基础疾病得到良好控制。鼓励老年患者参与适合其身体状况的社交活动,如老年合唱团、书法班等,丰富其晚年生活,缓解抑郁情绪。
孕期和哺乳期抑郁症患者:由于涉及到胎儿和婴儿的健康,需要特别谨慎。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如非药物的心理支持和适度运动等,避免自行用药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