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高血压怎么办
肾病高血压的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病情监测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生活方式干预需限盐、限蛋白、均衡营养并适度运动;药物治疗有ACEI/ARB类、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选择;要每日监测血压、定期监测肾功能;老年、儿童、妊娠期肾病高血压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控制:
限盐:每日钠盐摄入量应限制在6克以下,对于肾病高血压患者,高盐饮食会加重水钠潴留,进一步升高血压。研究表明,限制钠盐摄入可显著降低血压,尤其对肾病患者效果明显。例如,一项针对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研究发现,将钠盐摄入控制在6克以内,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限蛋白: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肾病患者肾功能受损时,蛋白质代谢产物排泄障碍,过多蛋白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同时可能影响血压控制。如肾小球滤过率在60-90ml/(min·1.73m2)时,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0.8g/(kg·d)左右;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时,可进一步降至0.6g/(kg·d)左右。
均衡营养:增加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富含钾、镁等元素,有助于降压。钾可以促进钠的排泄,镁对血管有舒张作用。建议每天摄入不少于500克蔬菜和200克水果。同时,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
2.适度运动: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强度可通过心率来大致判断,最大心率(次/分钟)=220-年龄,运动时心率保持在(60%-70%)×最大心率为宜。运动有助于减轻体重、增强体质、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辅助控制血压。对于肾病高血压患者,运动还可改善肾脏血液循环,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前应进行适当热身,运动后逐渐放松。例如,年轻的肾病高血压患者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老年患者则应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慢走等。
二、药物治疗
1.降压药物选择:
ACEI/ARB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肾病高血压常用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可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ACEI如卡托普利等,ARB如氯沙坦等。但此类药物可能引起血钾升高、肾功能恶化等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钾和肾功能。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是双侧肾动脉狭窄、血肌酐>265μmol/L(3mg/dl)的患者应慎用。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滞钙离子通道,松弛血管平滑肌,达到降压效果。其对肾功能影响较小,可用于各种肾功能状态的肾病高血压患者,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ARB类药物的患者。
利尿剂:包括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和袢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但当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1.73m2)时,噻嗪类利尿剂效果不佳,可选用袢利尿剂。利尿剂使用时要注意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的发生,需定期监测血钾水平。
三、病情监测
1.血压监测:
患者应每日监测血压,至少早晚各一次,使用经过校准的血压计。了解自己的血压波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若发现血压波动较大,需及时就医评估病情变化。对于老年肾病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波动较大,更应密切监测,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2.肾功能监测:
定期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评估肾功能变化。肾病患者血压控制不佳会进一步损害肾功能,而肾功能恶化又会影响血压控制,形成恶性循环。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肾功能相关指标。对于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要缩短监测间隔,及时发现肾功能变化并调整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肾病高血压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用药时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使用ACEI类药物时,更易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需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2.儿童肾病高血压:
儿童肾病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重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需格外谨慎。首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调整饮食、适当运动等。若需药物治疗,应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等,且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剂量标准,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和血压、肾功能等情况。
3.妊娠期肾病高血压:
妊娠期肾病高血压患者情况特殊,治疗需兼顾母亲和胎儿的健康。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的血压、肾功能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产检。由于妊娠期生理变化,药物使用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其他不良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