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疾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如多种免疫介导炎症致滤过膜损伤,儿童与中青年发病有别;继发性如糖尿病肾病因高血糖致微血管病变,狼疮性肾炎与自身免疫及性别年龄相关;肾小管-间质疾病中药物和感染可致间质性肾炎,各年龄段有不同特点;肾血管性疾病里高血压肾损害由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动脉狭窄因缺血激活RAAS致滤过膜损伤,中老年及不同病因对应不同情况,均需关注相关因素控制病情。
一、肾小球疾病相关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机制:多种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其中,如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激活补体系统等,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功能破坏,使得原本不能通过或少量通过的蛋白质漏出增加,从而出现尿蛋白高。例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足细胞的裂隙膜受损,导致蛋白尿产生。在儿童中,微小病变型肾病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类型,约占80%-90%,多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相关,发病前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情况有所差异,儿童中常见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多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中青年男性相对更易患某些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IgA肾病,其发病可能与遗传易感性以及黏膜免疫异常有关,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后易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表现。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糖尿病肾病:
病理机制: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肾脏的微血管发生病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此外,多元醇途径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等多种机制参与其中。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受损,尿蛋白逐渐升高。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多见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血糖控制不佳等生活方式因素会显著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狼疮性肾炎:
病理机制: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肾脏组织中,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出现尿蛋白高。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9。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发病年龄多在15-40岁之间。患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密切监测尿蛋白等指标,以控制病情进展。
二、肾小管-间质疾病相关
1.间质性肾炎:
药物性间质性肾炎:
病理机制: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磺胺类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等可通过过敏反应或直接毒性作用损伤肾小管-间质。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管间质炎症,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同时也可能破坏肾小球滤过膜,进而出现尿蛋白高。例如使用磺胺类药物后,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间质性肾炎,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
年龄与用药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不同年龄段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儿童使用药物时更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肾损伤的药物。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有过敏史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感染相关性间质性肾炎:
病理机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直接侵袭肾小管-间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例如肾盂肾炎,由细菌上行感染引起,炎症累及肾小管间质,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同时影响肾小球滤过,出现尿蛋白升高,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年龄与病史因素: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尿路感染病史、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相关性间质性肾炎,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病情进展。
三、肾血管性疾病相关
1.高血压肾损害:
病理机制: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小球缺血缺氧,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尿蛋白高。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逐渐硬化,肾功能减退。研究显示,高血压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发生高血压肾损害的风险明显增加,约5%-10%的高血压患者会发展为高血压肾损害。
年龄与血压控制因素:多见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是重要诱因。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为<130/80mmHg),以延缓肾损害的进展。
2.肾动脉狭窄:
病理机制:肾动脉狭窄可导致肾脏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使血压升高,同时肾脏缺血刺激肾脏分泌更多的肾素,进一步加重RAAS系统激活,导致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内高压,滤过膜损伤,出现尿蛋白高。肾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
年龄与病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动脉硬化表现;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对于肾动脉狭窄患者,需要评估病情,必要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改善肾脏血流,减少尿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