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多样,包括感染相关(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病毒如乙肝、巨细胞等,寄生虫如疟原虫)、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代谢性疾病相关(糖尿病、痛风)、遗传因素相关(遗传性肾炎即Alport综合征)及其他因素相关(药物毒物、环境因素),不同病因有其各自发病机制及特点。
一、感染相关病因
1.细菌感染:
链球菌感染是引起肾小球肾炎的常见细菌感染因素。例如,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研究表明,链球菌的某些成分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引起肾小球炎症反应。
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感染也可能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有关,但相对链球菌感染而言,其引发肾小球肾炎的比例较低。
2.病毒感染:
多种病毒感染可导致肾小球肾炎,如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以乙肝病毒为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较为常见,乙肝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肾小球损伤。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异常是导致肾小球损伤的关键,病毒可以直接损伤肾小球细胞,或者通过免疫机制间接引起肾小球炎症。
3.寄生虫感染:
疟原虫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相关病因。疟原虫感染人体后,其代谢产物等可作为抗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引起肾小球肾炎。例如,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感染都可能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相关。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病因
1.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50%-7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出现肾脏受累,引发狼疮性肾炎。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系膜区等部位,激活补体,导致肾小球炎症。女性患者相对较多,可能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发病年龄多在育龄期。
2.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小血管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约30%-50%的过敏性紫癜患者会出现肾脏受累,即紫癜性肾炎。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患者接触过敏原后,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等部位,引起肾小球炎症。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
三、代谢性疾病相关病因
1.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引起肾小球肾炎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病因。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可导致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等病理改变。长期的代谢紊乱还会导致氧化应激增加、炎症因子释放等,进一步损伤肾小球,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即糖尿病相关的肾小球肾炎。多见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且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无明显显著差异,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长期高血糖状态对肾脏的损伤在不同个体有差异,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2.痛风:
痛风性肾病与尿酸代谢异常有关。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小球、肾小管等部位,可引起肾小球的炎症反应。长期的尿酸盐沉积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肾小管间质损伤等,进而引发痛风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有长期高尿酸血症且尿酸控制不佳的人群,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尿酸代谢特点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四、遗传因素相关病因
1.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
遗传性肾炎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性疾病,主要由编码Ⅳ型胶原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患者通常有家族遗传史,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的Ⅳ型胶原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使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小球损伤的表现。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男性患者病情往往较重,女性患者病情相对较轻,但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这与基因突变的类型及遗传方式等因素有关。
五、其他因素相关病因
1.药物和毒物:
某些药物可引起肾小球肾炎,如抗生素中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肿瘤药物中的顺铂等,抗癫痫药物中的苯妥英钠等。药物引起肾小球肾炎的机制可能是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引发免疫反应;或者直接损伤肾小球细胞。毒物如重金属(汞、铅等)中毒也可导致肾小球损伤,引起肾小球肾炎。长期接触或摄入毒物后,毒物在体内蓄积,损伤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肾小球炎症。不同药物和毒物对肾小球的损伤机制不同,且在不同个体中的易感性也存在差异,可能与个体的遗传背景、肝肾功能等因素有关。
2.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某些特定的环境中也可能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有关。例如,长期暴露于污染的空气、水源等环境中,空气中的污染物、水中的有害物质等可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或直接损伤肾小球,增加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不同地区的环境因素不同,其对肾小球肾炎发病的影响也有所差异,而且环境因素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与个体的易感性相互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