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肾病怎么办
怀疑患肾病需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情及类型;要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依肾功能等调整蛋白、盐分、水分摄入,休息充足且适度运动;有基础疾病者要管理基础疾病,儿童和老年肾病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肾病患者需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随访包括复查尿常规、肾功能、血压、血糖等指标。
一、及时就医明确病情
1.就医检查:一旦怀疑得了肾病,应尽快前往医院肾内科就诊。医生通常会进行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尿常规可发现尿蛋白、血尿等异常情况,肾功能检查能了解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以评估肾脏功能,肾脏超声有助于观察肾脏的形态、大小等。例如,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大量蛋白尿,结合其他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肾病的类型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肾病可能与先天因素、感染等相关,成人肾病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就医时需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症状等信息。
2.明确肾病类型:肾病有多种类型,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肾小管-间质肾病等。不同类型的肾病治疗方案和预后不同。比如糖尿病肾病,多有糖尿病病史,需同时控制血糖和肾病相关情况;狼疮性肾炎常见于育龄女性,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需要针对自身免疫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二、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
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对于肾功能正常的肾病患者,可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当肾功能不全时,需限制蛋白质摄入,选择以麦淀粉为主的低蛋白饮食,避免加重肾脏负担。例如,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患者,过多蛋白质摄入会使肾脏代谢废物增加,不利于病情控制。
盐分摄入:限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一般不超过5克,对于水肿明显或高血压的肾病患者,更要严格限制,防止水肿加重和血压进一步升高。因为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肾脏的负担,影响病情恢复。
水分摄入: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若尿量正常,一般无需严格限水,但如果存在少尿、水肿等情况,则需限制水分摄入,避免加重水肿。比如尿量较少的肾病患者,过多饮水会使体内水分积聚,加重水肿,甚至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2.休息与运动: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劳累可能会加重肾脏的损伤,影响病情的恢复。对于肾病患者来说,良好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修复。例如,过度劳累后可能会出现尿蛋白增加等情况,不利于肾病的控制。
运动: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适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但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慢跑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对肾脏有一定的好处,但剧烈运动如快跑、打篮球等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不同年龄的患者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肾病患者运动要适度,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老年肾病患者运动更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三、基础疾病管理
1.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是继发性肾病,如高血压肾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一般情况),可选择ACEI或ARB类药物等进行降压治疗,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医嘱。糖尿病肾病患者则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延缓肾病的进展。因为高血压和高血糖都会进一步损害肾脏,加速肾病的恶化。比如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导致肾小球硬化,加重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肾病进展。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肾病患者:儿童肾病要特别注意营养的补充,在限制蛋白质摄入的同时,要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可选择高热量的食物如植物油、淀粉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肾病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前要咨询医生。
老年肾病患者:老年肾病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肾病时,要综合考虑其他疾病的情况,选择对肾脏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老年患者行动不便,要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因为肾病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等情况,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四、定期随访
1.随访频率:肾病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一般根据病情的稳定程度,轻者可每月随访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但至少每3-6个月随访一次。通过定期随访,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如肾功能是否进一步恶化、尿蛋白情况是否有改变等,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若患者的尿蛋白持续增加,可能需要调整药物治疗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2.随访项目:随访时通常会复查尿常规、肾功能、血压、血糖等指标。尿常规可以了解尿蛋白、血尿等情况的变化,肾功能检查能评估肾脏功能的动态变化,血压和血糖的监测则是为了管理基础疾病,确保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通过这些随访项目的监测,医生可以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