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了是什么意思
失眠是常见睡眠障碍,分原发性和继发性。表现有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等,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通过睡眠日记、问卷评估等进行评估诊断,非药物干预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和认知行为疗法-失眠。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失眠各有注意事项,儿童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孕妇慎用药物,老年人谨慎用药且需排查疾病影响。
一、失眠的定义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指的是个体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或睡眠质量不佳,导致第二天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佳等不适症状的状态。从医学角度,失眠可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原发性失眠没有明确的躯体或精神疾病作为诱因;继发性失眠则是由其他疾病(如抑郁症、心脏病等)、药物副作用、环境因素等引起。
二、失眠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表现方面
入睡困难:躺在床上很长时间仍无法进入睡眠状态,可能要花费30分钟以上才能入睡。
睡眠维持障碍:夜间容易醒来,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或者睡眠浅、多梦,导致睡眠周期破碎。
早醒:比平时提前醒来,且醒来后不能再入睡。
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相对较少发生失眠,但如果有学习压力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老年人睡眠结构改变,更容易出现失眠,老年人睡眠时长一般为5-7小时,且睡眠中易醒的情况增多。例如,一项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约有30%-50%存在失眠问题。
性别因素: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出现失眠,这与女性体内激素变化有关,如雌激素水平下降等;一般来说,女性失眠的发生率略高于男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如经常昼夜颠倒;白天过度午睡,一般建议午睡时间不超过30分钟;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长期大量饮酒、吸烟,酒精会干扰睡眠周期,尼古丁是兴奋剂会影响入睡;不合理的饮食,如睡前食用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或者睡前吃得过饱导致胃肠不适影响睡眠。
病史因素: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易出现失眠,如患有慢性疼痛性疾病(关节炎、头痛等),疼痛会干扰睡眠;患有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患者常伴有失眠,约70%-80%的抑郁症患者有失眠症状,表现为早醒、入睡困难等;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等,疾病本身引起的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会影响睡眠。
三、失眠的评估与诊断
评估方法
睡眠日记:患者记录每天的入睡时间、起床时间、夜间醒来次数、睡眠质量等情况,一般需要连续记录1-2周,通过睡眠日记可以初步了解睡眠的大致状况。
问卷评估:常用的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该问卷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通过评分可以评估睡眠质量,总分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诊断标准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失眠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存在睡眠启动或维持困难,导致睡眠不满意;这种睡眠问题引起了明显的日间功能损害,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且持续至少3个月;排除了其他精神障碍、躯体疾病等导致的睡眠问题。
四、失眠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睡眠卫生教育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固定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前一晚睡眠不足,第二天也尽量在固定时间起床,周末也不要过度补觉,以调整生物钟,一般儿童建议每天睡眠时间为10-14小时(不同年龄有差异),青少年为8-10小时,成年人7-9小时,老年人5-7小时。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适宜的温度(一般18-25℃)和湿度(40%-60%),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避免卧室放置电子设备或者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可以在睡前1小时进行放松活动,如泡热水澡、听轻柔的音乐等。
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认知调整: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与失眠相关的负面认知,例如过度担心失眠带来的后果,认为失眠会严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学习等,从而减轻焦虑情绪。通过心理教育让患者了解睡眠的正常波动,偶尔的失眠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度紧张。
行为干预:包括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等。刺激控制疗法要求患者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如果躺在床上15-20分钟仍无法入睡,就离开卧室,等有睡意时再回来上床睡觉。睡眠限制疗法是根据患者的实际睡眠时间来限制卧床时间,逐渐增加有效睡眠时间,例如如果患者平均每晚只能睡4小时,就将卧床时间限制在4小时,随着睡眠质量改善逐渐增加卧床时间,但要保证第二天有合适的清醒状态。
五、特殊人群失眠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失眠首先要排查是否是生活习惯问题,如睡前过度兴奋等。要保证儿童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在睡前让儿童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或玩过于兴奋的游戏。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如有学习压力等情况要及时给予疏导,一般不建议儿童使用药物治疗失眠,非药物干预为主。
孕妇:孕妇失眠较为常见,与体内激素变化、身体不适(如尿频、腰酸背痛等)以及心理压力(担心胎儿健康等)有关。孕妇要保持心态平和,可通过适当的孕期运动(如散步等)来改善睡眠,但要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睡眠环境要舒适,采取左侧卧位等舒适的睡眠姿势,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非药物的放松方法改善睡眠,一般不轻易使用药物,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失眠要注意排查是否由疾病引起,如患有前列腺增生导致夜尿增多影响睡眠等。老年人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白天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太极拳等,但避免下午和晚上过度活动。在饮食上要注意避免睡前食用过多液体食物,以防夜尿增多。如果失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要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是否使用药物,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药物可能带来更多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