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强迫观念和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精神心理疾病,有强迫观念(如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联想)和强迫行为(如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等症状,发病与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结构异常)和心理社会因素(童年经历、性格特点)有关,依据DSM-5等诊断,治疗有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SSRI类药物),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
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会出现不合理的、重复的想法(强迫观念)以及重复进行的行为(强迫行为),且这些症状会给患者带来显著的痛苦,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社会功能。例如,一些患者会反复担心自己被细菌感染,从而出现频繁洗手的行为,洗手次数可能高达数十次甚至上百次,且无法自控。
二、症状表现
(一)强迫观念
1.强迫怀疑:患者对自己已经完成的事情总是不放心,反复怀疑是否做好。比如,出门后怀疑门窗是否关好,反复多次回去查看,尽管已经确认关好,但仍无法停止怀疑。
2.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会对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进行反复思考,纠缠不休。例如,思考“人为什么会存在”“宇宙的尽头在哪里”等问题,明知思考这些问题没有实际意义,但就是无法摆脱。
3.强迫联想:当患者看到某一事物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与之相关且令人不愉快的联想。比如,看到黑色就联想到死亡等不好的事情。
(二)强迫行为
1.强迫洗涤:常见的如反复洗手、洗澡、洗衣服等,患者往往会因为担心受到细菌、病毒等的污染而不断进行洗涤行为,洗手时间可能长达数10分钟甚至更久。
2.强迫检查:患者会反复检查某些事情,以确保其正确无误。例如,反复检查电器是否关闭、文件是否摆放整齐等,即使已经检查过很多次,仍然不放心,要多次重复检查。
3.强迫计数:患者会不由自主地对特定的事物进行计数,比如走路时计数台阶、看到电线杆时计数数量等,一旦中断计数就会重新开始,否则会感到非常不安。
三、发病机制
(一)神经生物学因素
1.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大脑中的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存在异常。5-HT在调节情绪、认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5-HT功能不足时,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相关症状的出现。例如,有研究表明,使用增加5-HT转运体再摄取抑制剂的药物可以改善强迫症患者的症状,这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5-HT与强迫症发病的关系。
2.大脑结构异常:部分影像学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一些脑区结构存在异常,如额叶、基底节等脑区。额叶在认知控制、决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基底节与运动控制、习惯形成等有关,这些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影响了大脑正常的神经回路,从而导致强迫症状的产生。
(二)心理社会因素
1.童年经历:儿童时期如果经历过不良的生活事件,如父母的过度严厉、家庭环境不和谐等,可能会增加患强迫症的风险。例如,长期生活在父母经常争吵、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更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进而引发强迫症相关的心理机制改变。
2.性格特点:具有胆小、谨慎、追求完美、过于刻板等性格特点的人相对更容易患强迫症。这类人群往往对自身和周围环境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当遇到一些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情况时,容易出现过度的焦虑和强迫性的思维与行为来应对这种焦虑情绪。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等诊断标准来诊断强迫症。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者两者都有;二是这些症状持续存在,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痛苦或影响其社会功能;三是症状不是由物质(如药物、毒品等)的使用或其他医学状况引起的。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持续时间、对生活的影响等情况,并结合相关的精神检查来进行诊断。
五、治疗方法
(一)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CBT):这是治疗强迫症的主要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其中包含暴露与反应预防技术。暴露是指让患者逐渐面对他们所恐惧的观念或情境,例如让总是担心被细菌感染的患者接触一些相对不那么“干净”的物品;反应预防是指限制患者进行强迫行为的冲动,比如阻止总是反复洗手的患者频繁洗手。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减轻强迫症状。
2.支持性心理治疗: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给予患者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缓解其焦虑情绪,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或作为辅助治疗的患者适用。
(二)药物治疗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这类药物可以增加大脑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从而改善强迫症的症状。例如,帕罗西汀对于很多强迫症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但具体的药物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是否有其他共病等因素由医生来决定。不过需要注意,药物使用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强迫症患者需要特别关注。由于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尚不完善,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可能需要采用更适合儿童的方式,如游戏疗法等。同时,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避免过度指责孩子的强迫症状,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强迫症的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要谨慎选择药物,因为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药物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需要密切监测,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有效的心理治疗等。
(二)老年患者
老年强迫症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其他躯体疾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方面,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多种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心理治疗同样需要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进行调整,例如采用更温和、易于接受的沟通方式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适应症状带来的影响,提高其生活的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