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等,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因素有关,诊断需病史采集、身体检查、心理评估,鉴别要与器质性疾病和其他精神疾病区分,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如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特殊人群治疗各有特点
一、神经官能症的定义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精神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的总称。患者虽有多种躯体或精神上的不适,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基础。
二、神经官能症的分类及表现
(一)焦虑症
1.广泛性焦虑
表现为慢性的、弥散性的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经常担心。患者常感紧张、不安,坐立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还可能出现运动性不安,如肌肉紧张、颤抖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过度黏人、哭闹等;老年人群可能更易出现躯体化症状的夸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或生活环境中的人群更易患广泛性焦虑。有家族精神疾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惊恐障碍
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惊恐体验,通常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濒死感或失控感,可伴有呼吸困难、胸痛、心悸、震颤、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二)强迫症
1.强迫观念
包括强迫怀疑,如总是怀疑自己刚做过的事没做好;强迫性穷思竭虑,对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反复思索,如“为什么1+1等于2”等;强迫联想,由一个事物联想到与之毫无关联的事物并感到痛苦等。
2.强迫行为
如强迫洗涤,反复洗手、洗澡等;强迫检查,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煤气是否关好等;强迫计数,反复数台阶、电线杆等。
(三)恐惧症
1.社交恐惧症
主要表现为在社交场合或表演场合感到强烈的恐惧和不安,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例如在公众面前讲话、参加社交聚会等情境下会极度焦虑,可能出现脸红、出汗、心跳加快等表现。不同年龄段人群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可能有差异,青少年可能更在意同伴的评价,而成年人可能更关注职业场合中的社交表现。生活中性格内向、曾有过严重社交挫折经历的人群易患社交恐惧症。
2.特定恐惧症
对某一特定的物体、情景或活动产生强烈的恐惧和回避行为。如害怕昆虫、heights(高处)、接受注射等。
(四)躯体形式障碍
1.躯体化障碍
表现为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位或系统,常见的有胃肠道不适(如腹痛、恶心、呕吐等)、皮肤感觉异常(如瘙痒、烧灼感等)、性功能障碍等。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且经多项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基础来解释这些症状。
2.疑病症
患者担心或坚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即使经过多次医学检查排除了相关疾病,仍不能打消其疑虑。患者往往对自身健康过度关注,对身体的微小变化过度敏感,不断要求医生进行检查或给予治疗。
三、神经官能症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神经官能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如神经递质失衡,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与神经官能症的发生相关)、心理社会因素(如长期的紧张生活事件、重大精神刺激等)。例如,研究发现,在焦虑症患者中可能存在5-羟色胺系统功能的异常;在强迫症患者中,可能涉及到大脑基底节、前额叶皮质等区域的神经环路功能异常;心理社会因素方面,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群,由于持续的精神紧张,更容易出现神经官能症相关症状。
四、神经官能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患者的症状表现、发病过程、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等。例如,对于焦虑症患者,要了解其焦虑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诱发因素等;对于强迫症患者,要了解强迫观念和行为的、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等。
2.全面的身体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等明确患者身体状况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3.心理评估: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进行评估,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强迫症状量表等,辅助诊断神经官能症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二)鉴别诊断
1.与器质性疾病鉴别: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心悸、手抖等类似焦虑症的症状,但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冠心病可出现胸痛等类似惊恐障碍的症状,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可鉴别。
2.与其他精神疾病鉴别:如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能出现一些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但精神分裂症有其典型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和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可通过详细的精神检查进行鉴别。
五、神经官能症的治疗
(一)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CBT)
对于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有较好的疗效。例如,在治疗强迫症时,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不合理的认知模式,以及通过暴露与反应预防技术来减少强迫行为。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社交场合的错误认知,逐渐暴露于社交情境中并学习应对技巧。
2.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患者理解、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患者都适用,尤其是在患者处于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状态时,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抚。
(二)药物治疗
1.抗焦虑药物
如苯二氮类药物(但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有成瘾性,需谨慎使用),新型的抗焦虑药物如丁螺环酮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
2.抗抑郁药物
某些抗抑郁药物也可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因为神经官能症常伴有抑郁情绪,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等,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症状。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神经官能症时,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游戏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对其产生不良影响。老年人患神经官能症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身体状况,药物使用需更加谨慎,心理治疗同样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生活环境,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患神经官能症时,要考虑激素变化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心理治疗在这些时期可能更为重要,药物使用需权衡对自身和胎儿、婴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