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总称,包括多种类型,有不同表现,发病机制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诊断通过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及辅助检查,需与器质性疾病等鉴别,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儿童和老年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神经官能症的定义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精神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二、神经官能症的常见类型及表现
1.神经衰弱
主要表现为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例如,患者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或学习效率下降,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疲劳感,同时可能在晚上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等。在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多见于青壮年,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或学习压力下的人群更容易患病。对于有长期精神压力大病史的人,需警惕神经衰弱的发生。
性别上,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生活方式下,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出现神经衰弱的相关症状。
2.强迫症
表现为患者存在反复的、不必要的观念、情绪、意向和行为。比如反复洗手,明明已经洗干净了,但还是控制不住要反复去洗;或者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强迫症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年龄界限,但儿童期可能表现为反复的仪式性行为,如反复排列物品等。有家族中有强迫症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在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高压力、高焦虑状态的人更容易诱发强迫症。
3.焦虑症
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等。广泛性焦虑表现为过度的、长久的(至少6个月)焦虑和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以及运动性不安,如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等。惊恐障碍则是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强烈的焦虑、恐惧,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等。焦虑症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增加。有焦虑家族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情绪状态,若出现长期莫名的紧张、不安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恐怖症
包括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等。场所恐怖是对特定场所的恐惧,如高处、广场、密闭空间等;社交恐怖是对社交或表演场合的恐惧,害怕自己会做出难堪的行为或表现出焦虑症状。恐怖症的发病与个体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等有关,例如从小性格内向、缺乏社交锻炼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怖症。不同年龄的人都可能患病,在儿童期如果有过不良的社交经历,可能为恐怖症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神经官能症的发病机制
目前神经官能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浓度异常可能与神经官能症的发生相关。例如,5-羟色胺功能低下可能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官能症的发生有关。遗传因素也有一定作用,研究发现神经官能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若家族中有神经官能症患者,其亲属患病风险较一般人群高,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十分清楚。
2.心理因素
人格特征与神经官能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比如,具有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人,往往情绪不稳定、易焦虑、敏感多疑,更容易患上神经官能症。不良的心理应对方式也是一个因素,当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时,采用消极、逃避等不良应对方式,而不是积极应对,就可能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引发神经官能症。
3.社会因素
长期的生活事件压力,如工作压力过大、家庭关系不和睦、经济困难等,都可能成为神经官能症的诱发因素。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且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个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官能症相关症状。
四、神经官能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精神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诊断神经官能症。病史采集包括了解患者的发病过程、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发因素、既往健康状况等。精神检查主要是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包括情绪、认知、意志行为等方面。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主要是为了排除器质性疾病,因为神经官能症没有器质性病变,所以相关辅助检查结果一般无明显异常。例如,对于怀疑有焦虑症的患者,心电图检查一般无心脏器质性病变的证据。
2.鉴别诊断
需与器质性疾病鉴别,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类似焦虑症的心悸、手抖等症状,但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心脏病也可能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可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类似神经官能症的表现。还需与其他精神障碍鉴别,如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能出现一些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但精神分裂症有其典型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和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可与之鉴别。
五、神经官能症的治疗原则
1.心理治疗为主
认知行为疗法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引导其改变,从而缓解症状。例如,对于强迫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暴露与反应预防技术可以帮助患者逐渐面对恐惧的事物或情境,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强迫行为。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理治疗的方式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更适合游戏治疗等方式,通过游戏来引导他们表达情绪和解决心理问题;对于成年患者,认知行为疗法等更具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效果较好。
2.药物治疗为辅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相应药物。如对于焦虑症患者,可使用抗焦虑药物;对于抑郁症伴发的神经官能症,可能会使用抗抑郁药物。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例如,儿童和青少年使用药物时需格外谨慎,要权衡药物的疗效和可能的副作用。
六、特殊人群神经官能症的注意事项
1.儿童神经官能症
儿童神经官能症患者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家长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在生活方式上,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对于儿童出现的神经官能症相关症状,如反复的情绪问题、行为异常等,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早期干预对于儿童神经官能症的康复非常重要。
2.老年神经官能症
老年神经官能症患者往往同时伴有一些老年病,在治疗神经官能症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在生活方式上,要鼓励老年人适度参加社交活动、文体活动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在药物治疗方面,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因用药不当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