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由什么引起
肾病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损伤、细胞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等可影响发病。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可由感染(细菌如链球菌感染、病毒如乙肝病毒感染)、系统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女性、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致肾病)、药物和中毒(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大量用、重金属中毒等)等因素引发,不同疾病对应不同人群及生活方式影响。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1.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损伤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具有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可阻止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大量漏出。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可能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例如,自身免疫相关因素可能参与其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一些自身抗体或炎症介质等,攻击肾小球滤过膜,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引发肾病综合征。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性别差异相对不显著,但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其自身免疫调节能力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不稳定等因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率相对有一定特点;而中老年人自身免疫功能可能逐渐衰退或出现波动,也可能患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劳累、感染等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激活,增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风险。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或既往有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肾小球滤过膜屏障损伤相关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2.细胞免疫异常等因素
细胞免疫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异常,例如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等。T淋巴细胞在免疫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当细胞免疫出现异常时,可能会影响肾脏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比如辅助性T细胞(Th)的平衡失调,Th1/Th2比例的改变等,会导致肾脏局部炎症介质的分泌异常,进一步损伤肾小球滤过膜,促进蛋白尿的产生和肾病综合征的发生。这种细胞免疫异常相关的发病机制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可能存在影响,儿童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不稳定,更容易出现细胞免疫异常相关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而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细胞免疫功能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也可能因各种因素导致细胞免疫异常引发肾病综合征。生活方式中的长期压力、不良的作息等可能影响细胞免疫功能,增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有细胞免疫相关疾病病史或长期处于免疫应激状态的人群,更需关注细胞免疫异常导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可能。
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引发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例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在病情迁延不愈的情况下,可能发展为肾病综合征。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炎症损伤,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出现大量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表现。这种情况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较为常见,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脆弱,更容易发生链球菌等细菌感染。而成年人如果有反复的链球菌感染且未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引发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生活方式中,儿童如果经常处于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更容易接触到链球菌等细菌,增加感染风险进而诱发肾病综合征;成年人如果工作环境等因素导致感染机会增加,也需警惕细菌感染引发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有链球菌感染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是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高危人群。
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也可能与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关。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引起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进而导致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抗原与机体产生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炎症和损伤,影响肾小球滤过膜功能。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病毒感染引发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等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一旦感染且未及时控制,也可能出现相关肾脏病变;成年人感染病毒的机会较多,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成年人中也较为常见,如果感染后免疫反应异常,就可能引发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生活方式中,有高危性行为、注射毒品等行为的人群感染病毒的风险较高,进而增加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有病毒感染病史且免疫状态异常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肾脏情况。
2.系统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系统性疾病,好发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可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肾脏组织中,引起肾小球炎症和损伤,导致肾病综合征。女性由于自身免疫调节的特点,在育龄期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肾脏病变。儿童和男性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也可能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生活方式中,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从而增加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家族史或自身已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人群,需定期监测肾脏功能,警惕肾病综合征的发生。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可出现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导致肾脏病变的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高血糖引起的肾小球高滤过、糖化终产物形成、肾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尤其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情况下,肾脏病变逐渐加重,出现大量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表现。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发生糖尿病肾病,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相对更易出现肾脏并发症。生活方式中,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进而增加糖尿病肾病及肾病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是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高危人群,需严格控制血糖并定期监测肾脏情况。
3.药物和中毒因素
药物:某些药物可引起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肾脏损伤,引发肾病综合征。药物引起肾脏损伤的机制可能与药物的直接肾毒性、过敏反应导致的肾间质炎症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不同,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肾毒性更敏感,使用某些药物时需特别谨慎;成年人长期不合理使用药物也可能引发肾脏损伤。生活方式中,自行滥用药物或不按照医嘱规范用药的人群,更容易因药物因素导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有长期用药史且出现肾脏相关症状的人群,需考虑药物相关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可能。
中毒:重金属中毒等也可导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例如,汞、铅等重金属中毒后,可损伤肾小球等肾脏组织,引起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出现大量蛋白尿。长期处于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的人群,如从事相关工业生产且防护不当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重金属中毒相关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不同年龄人群在接触重金属后,肾脏受损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都需警惕重金属中毒对肾脏的损害。生活方式中,职业暴露于重金属环境且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群,是重金属中毒相关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高危人群,需做好职业防护并定期进行肾脏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