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分期及其特点
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Ⅰ期肾脏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GFR明显升高,肾脏体积增大;Ⅱ期肾小球基底膜开始增厚,系膜基质轻度增宽,尿常规无明显异常,UAER正常;Ⅲ期UAER间歇性增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宽加重,GFR轻度降低;Ⅳ期UAER持续大于300μg/min或300mg/24h,出现大量蛋白尿、血浆白蛋白降低、水肿等,GFR逐渐降低;Ⅴ期GFR明显降低,小于15ml/min,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表现及多种并发症,各期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儿童与老年患者在各期表现及受影响程度有差异,性别不是关键影响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和长期控制差的病史会促使病情发展。
一、糖尿病肾病Ⅰ期
(一)特点
1.肾脏形态功能变化:此期肾脏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升高,可较正常增加30%-50%。肾脏体积增大,微观上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襻扩张,系膜区轻度增宽,但无明显病理结构损伤的临床症状。从年龄角度看,任何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若处于早期高血糖阶段,都可能出现这种高滤过状态,男性和女性并无显著差异,主要与高血糖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生活方式上若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血糖升高,进而促进该期发展。
(二)相关因素影响
年龄:儿童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较快进入Ⅰ期,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高血糖对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为敏感;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肾脏本身有一定的生理性衰退,高血糖更容易打破原本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平衡,促使进入Ⅰ期。
性别:性别差异在此期不显著,主要是高血糖水平是关键影响因素,无论男女,血糖持续升高都会引发肾脏高灌注、高滤过。
生活方式:长期高热量、高糖饮食,缺乏规律运动,会使血糖居高不下,持续作用于肾脏,导致肾脏处于高滤过状态,加速Ⅰ期的发展。
病史:有糖尿病病史但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更易出现肾脏高滤过,进而进入Ⅰ期。
二、糖尿病肾病Ⅱ期
(一)特点
1.病理及功能表现:肾小球基底膜开始增厚,系膜基质轻度增宽,但尿常规检查通常无明显异常,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正常,在静息状态下小于20μg/min或30mg/24h。肾脏的形态和功能在临床上仍无明显症状,但肾脏已有微观病理改变,GFR可能仍高于正常或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从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发展到Ⅱ期的时间可能不同,儿童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持续不佳,可能较快从Ⅰ期进展到Ⅱ期;老年患者由于肾脏储备功能下降,相对可能进展稍慢,但最终都会出现基底膜增厚等改变。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主要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肾脏逐步损伤有关,生活方式中持续高糖摄入、运动不足等会持续损伤肾脏结构,促使Ⅱ期发展。
(二)相关因素影响
年龄:儿童糖尿病患者因为生长代谢活跃,高血糖对肾脏基底膜的损伤相对更迅速,较易从早期进入Ⅱ期;老年患者肾脏本身的修复能力减弱,在高血糖持续作用下,基底膜增厚等病理改变相对缓慢,但最终会发展到Ⅱ期。
性别:性别不是Ⅱ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和控制情况是更重要的因素,无论男女,高血糖都会导致肾小球基底膜逐步增厚。
生活方式:长期保持高糖饮食、缺乏运动,会使血糖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持续刺激肾脏,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推动Ⅱ期的发展。
病史:糖尿病病史较长且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的患者,更易出现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改变,进入Ⅱ期。
三、糖尿病肾病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
(一)特点
1.尿白蛋白排泄变化:UAER处于间歇性增高状态,在30-300μg/min或30-300mg/24h之间,通常在运动或应激状态下尿白蛋白排泄增加,而在静息状态下可能恢复正常。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宽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滤过功能开始出现相对早期的异常改变,GFR可能轻度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年龄方面,儿童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随着病程进展,可能较快进入Ⅲ期,因为儿童肾脏对高血糖的反应更敏感;老年患者由于肾脏功能的衰退,Ⅲ期的发展可能相对隐匿,但一旦出现UAER的变化,提示肾脏已有较为明显的早期损伤。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主要与高血糖导致的肾脏白蛋白排泄调节紊乱有关,生活方式中持续的高糖摄入、缺乏运动等会使UAER进一步波动升高,促使Ⅲ期发展。
(二)相关因素影响
年龄: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生长发育过程中代谢旺盛,高血糖对肾脏白蛋白排泄调节机制的影响更显著,较易进入Ⅲ期;老年患者肾脏的白蛋白排泄调节功能本身有所下降,在高血糖持续作用下,更容易出现UAER的异常波动,进入Ⅲ期。
性别:性别不是Ⅲ期发展的主导因素,高血糖水平和持续时间是关键,无论男女,高血糖都会干扰肾脏白蛋白的正常排泄,导致UAER异常。
生活方式:长期高糖饮食使血糖持续处于较高水平,运动不足导致身体代谢紊乱,都会影响肾脏对白蛋白的排泄调节,促使Ⅲ期的发展。
病史:糖尿病病史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更易出现UAER的间歇性增高,进入Ⅲ期。
四、糖尿病肾病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
(一)特点
1.大量蛋白尿表现:UAER持续大于300μg/min或300mg/24h,尿蛋白定性试验多为+++至++++,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血浆白蛋白降低,可伴有水肿,多为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肾小球硬化程度加重,肾脏滤过功能明显下降,GFR逐渐降低。年龄方面,儿童糖尿病患者若发展到Ⅳ期,由于儿童肾脏的代偿能力相对有限,大量蛋白尿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更为严重,可能较快出现肾功能的显著下降;老年患者本身肾脏功能已有一定程度减退,在进入Ⅳ期后,肾功能恶化的速度可能相对较快。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主要与大量蛋白尿导致的肾脏损伤进一步加重有关,生活方式中持续的不良饮食和运动习惯会加重蛋白尿和水肿等症状,促使Ⅳ期病情进展。
(二)相关因素影响
年龄:儿童糖尿病患者肾脏代偿能力弱,大量蛋白尿对其肾功能影响大,易快速出现肾功能显著下降;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减退,进入Ⅳ期后肾功能恶化速度相对快。
性别:性别不是Ⅳ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大量蛋白尿及肾脏损伤是主要问题,无论男女,大量蛋白尿都会导致肾脏进一步损伤。
生活方式:持续高糖饮食使血糖难以控制,加重肾脏损伤,导致大量蛋白尿;缺乏运动使水肿等症状加重,促使Ⅳ期病情进展。
病史:糖尿病病史长且控制差的患者,更易进入Ⅳ期,出现大量蛋白尿等严重表现。
五、糖尿病肾病Ⅴ期(肾衰竭期)
(一)特点
1.肾功能严重受损:GFR明显降低,小于15ml/min,患者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表现,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废物潴留,可伴有贫血、高血压等多种并发症。肾脏结构严重破坏,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等广泛存在。年龄方面,儿童糖尿病患者进入Ⅴ期时,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肾功能衰竭对其全身各系统的影响更为严重,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老年患者本身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肾功能衰竭后病情更为复杂,预后相对更差。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主要与长期糖尿病肾病发展至晚期,肾脏功能完全丧失有关,生活方式此时对病情的影响主要是在基础疾病管理方面,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并发症。
(二)相关因素影响
年龄:儿童糖尿病患者进入Ⅴ期,因生长发育受肾功能衰竭影响严重,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老年患者多伴其他基础病,肾功能衰竭后病情复杂,预后差。
性别:性别不是Ⅴ期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长期糖尿病肾病发展至晚期致肾功能丧失。
生活方式:此时不良生活方式主要影响基础疾病管理,加重并发症,应尽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辅助基础疾病控制。
病史:糖尿病病史长且控制极差的患者,更易进入Ⅴ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