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的原因为胃部疾病、肠道感染、肠道非感染性病变、肝胆胰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等。
1.胃部疾病
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胃黏膜萎缩,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食物消化不充分,可引起慢性腹泻。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物快速进入小肠,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来不及适应,也会导致腹泻。
2.肠道感染
慢性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在肠道内持续存在,反复引起肠道炎症,破坏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可导致肠黏膜炎症、溃疡形成,影响肠道正常功能。肠道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可寄生在肠道内,损伤肠黏膜,引发慢性腹泻。
3.肠道非感染性病变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组织,导致肠道炎症、溃疡和出血,引起慢性腹泻、腹痛等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精神紧张、饮食不当等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症状。结肠息肉或肿瘤,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导致慢性腹泻,还可能伴有便血、腹痛等症状。
4.肝胆胰疾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时,肝脏合成和分泌胆汁的功能下降,胆汁排泄不畅,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可出现脂肪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会导致胆汁浓缩和排泄异常,同样影响脂肪消化。慢性胰腺炎时,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减少,食物尤其是蛋白质和脂肪不能充分消化,引起腹泻。
5.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加快,胃肠蠕动也随之增快,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引起腹泻。糖尿病可引起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慢性腹泻。
有消化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曾患过肠炎、胃炎等,肠道黏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更容易复发慢性腹泻。有内分泌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由于基础疾病影响身体的整体功能,也可能导致慢性腹泻。这类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