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的引起原因主要包括解剖因素(婴儿回盲部系膜未完全固定致易发病)、肠道感染或炎症(病毒细菌感染等影响肠管蠕动诱发)、饮食改变(添加辅食阶段饮食结构突改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先天发育异常(少数婴儿存在先天肠管畸形成诱因)以及其他因素(环境温度变化、剧烈哭闹等,特殊人群如婴儿及有肠道基础疾病儿童更易发病)。
解剖因素:在婴儿时期,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这是婴儿期易发生肠套叠的解剖学基础。例如,婴儿的回盲部较游离,当肠管蠕动功能紊乱时,就容易发生肠套叠。
肠道感染或炎症:肠道受到病毒(如腺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等感染时,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坏死,可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从而诱发肠套叠。比如,儿童在肠道病毒感染后,肠道功能紊乱,可能引发肠套叠。另外,患有某些肠道炎症性疾病,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也会增加肠套叠的发生风险。
饮食改变:婴儿在添加辅食阶段,肠道对食物的适应能力较差,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如从母乳或配方奶转为固体食物,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蠕动不协调,进而引发肠套叠。例如,婴儿在开始添加新的辅食时,肠道需要适应新的食物成分,此时容易出现肠套叠。
先天发育异常:极少数婴儿可能存在先天性肠管畸形,如梅克尔憩室、肠息肉等,这些先天发育异常的结构可能成为肠套叠的诱因。例如,梅克尔憩室的存在可能改变肠管的正常解剖结构,使肠管容易发生套叠。
其他因素:环境温度的变化可能影响婴儿的肠道功能,导致肠蠕动紊乱;剧烈的哭闹等也可能诱发肠套叠。对于儿童来说,上呼吸道感染、肠痉挛等情况也可能与肠套叠的发生有关。在特殊人群中,如婴儿期的宝宝由于自身解剖和生理特点,相对更易受到上述因素影响而发生肠套叠;对于患有肠道基础疾病的儿童,其发生肠套叠的风险也高于正常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