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下黑色素瘤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早期需扩大切除病变周围1-2厘米正常组织,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还需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辅助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可能有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和靶向治疗(如BRAFV600突变用维莫非尼,可能有皮肤角化等不良反应);儿童患者治疗需谨慎,以手术为主且密切随访;老年患者治疗前要全面评估全身状况,权衡辅助治疗获益与风险;治疗后需长期随访监测,前2年每3-6个月全面复查。
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对于部分晚期甲下黑色素瘤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等。研究发现,免疫治疗能够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或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免疫治疗也可能会引起一些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肝炎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
靶向治疗:如果患者存在BRAF基因突变等情况,可考虑使用靶向治疗药物。例如,对于BRAFV600突变的黑色素瘤患者,可使用维莫非尼等靶向药物。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作用,相比传统化疗具有更好的特异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但也可能会出现如皮肤角化、关节痛等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甲下黑色素瘤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治疗上需更加谨慎。手术切除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在保证肿瘤完整切除的前提下,减少对儿童肢体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目前一般不优先考虑儿童患者使用这些治疗手段,主要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并且术后要密切随访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肿瘤复发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甲下黑色素瘤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手术耐受性方面,要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来决定手术方案。对于辅助治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在老年患者中可能更需关注,要权衡治疗的获益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风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随访监测
甲下黑色素瘤患者治疗后需要长期进行随访监测。一般治疗后的前2年,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腹部超声或CT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等)。通过定期随访监测,可以早期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通过定期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肺部、肝脏等部位是否出现转移病灶,从而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