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是源于肝外胆管包括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的恶性肿瘤,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黄疸、腹痛、消瘦乏力等表现,通过超声、CT、MRCP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
一、发病部位及分类
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在肝总管、左右肝管及汇合部的胆管癌,此部位胆管癌较为常见,因其位置特殊,手术切除难度相对较大。
远端胆管癌:位于胆总管下端的胆管癌。
二、发病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50-70岁人群,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年龄增长可能使机体的细胞代谢、免疫等功能发生变化,增加患病风险;性别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胆管癌的发病几率。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可损害机体的正常细胞功能,酗酒会损伤肝脏等器官,影响胆管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为胆管癌的发生创造条件。
病史因素:患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结石等疾病的患者,胆管癌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例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胆管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状态,细胞不断修复再生,容易发生恶变;胆管结石长期存在可引起胆管黏膜损伤,反复的炎症刺激也可能导致胆管癌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黄疸:是胆管癌较常见的症状,多呈进行性加重。由于胆管受到肿瘤阻塞,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皮肤、巩膜黄染,患者还可伴有皮肤瘙痒等症状。
腹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右上腹隐痛、胀痛或绞痛等,疼痛程度和性质因肿瘤的位置、大小等不同而有所差异。
消瘦、乏力:肿瘤消耗机体能量,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身体虚弱、乏力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胆管的形态、有无占位等情况,是筛查胆管癌的常用初步检查方法,但对于一些较小的病变可能存在漏诊情况。
CT检查:能较为清晰地显示胆管癌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管系统的显示效果较好,可清楚显示胆管癌所致的胆管狭窄、扩张等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室检查:血液中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能会升高,有助于辅助诊断胆管癌,但这些指标升高并非胆管癌所特有,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胆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可切除的胆管癌,争取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切除肿瘤及周围受侵犯的组织等。但由于胆管癌发现时往往分期较晚等原因,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进行手术切除。
放疗、化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或术后辅助治疗等情况,可采用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扩散,延长患者生存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