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分级采用诺丁汉-预后指数,综合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组织学分级,肿瘤越大、腋窝淋巴结转移越多、组织学分级越低(腺管形成程度低、细胞核多形性明显、核分裂象计数高)恶性程度越高,该分级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不同分级治疗不同,且需考虑患者年龄、女性生理特点、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对治疗的影响。
一、肿瘤大小
肿瘤大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级指标,通常以肿瘤最大径来衡量,单位为厘米。肿瘤越大,一般提示肿瘤进展相对更明显,在肿瘤生物学行为中往往具有更具侵袭性的潜在可能。例如,肿瘤最大径大于5cm相较于小于2cm的肿瘤,在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表现,对患者后续的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都有影响。
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及状态也是关键因素。如果腋窝淋巴结有转移,其转移的数目等情况会影响分级。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相较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肿瘤的恶性程度评估会更高。一般来说,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肿瘤的侵袭性可能越强,因为肿瘤细胞已经开始向区域淋巴结转移,这意味着肿瘤细胞有向更远部位转移扩散的潜在风险增加。
三、组织学分级
组织学分级主要依据腺管形成程度、细胞核多形性以及核分裂象计数来进行判断。
腺管形成程度:正常乳腺组织中存在一定的腺管结构,浸润性乳腺癌的腺管形成程度越低,说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相对越高。例如,高分化的浸润性乳腺癌可能有较多的腺管形成,而低分化的浸润性乳腺癌腺管形成很少甚至几乎没有。
细胞核多形性:细胞核多形性表现为细胞核的大小、形态不一致。细胞核多形性越明显,提示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越高,恶性程度也就越高。比如,低分化的肿瘤细胞往往细胞核大小差异大、形态不规则。
核分裂象计数:核分裂象是细胞分裂的表现,核分裂象计数越高,说明肿瘤细胞增殖越活跃,恶性程度相对越高。通常会在显微镜下观察一定数量的视野来计数核分裂象,然后根据计数结果进行分级判断。
通过对以上三个因素的综合评估,能够较为准确地对浸润性乳腺癌进行分级,从而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以及判断患者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不同分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在治疗选择上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分级越高的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综合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放疗等的联合应用。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于治疗的耐受性等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在化疗等治疗中需要更谨慎地评估身体状况以选择合适的治疗强度;对于女性患者,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女性的内分泌等生理特点有关,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饮酒等,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关注并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等,在制定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既往病史对当前治疗的影响,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