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TIA由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致短暂神经功能缺损,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且复发风险高;脑梗死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脑组织缺血坏死,病因多样,有基础疾病及不健康生活方式者发病风险高。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起病急骤有多种症状,高血压患者等易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常突然剧烈头痛等,有相关病史及诱因者风险高。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其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减少,可引起脑部短暂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如突然发生的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利等,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若不及时处理,可能进展为脑梗死。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生,年龄越大、有心血管疾病史等人群风险更高。
2.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病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例如,大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心源性栓塞多因心脏内的血栓等栓子脱落,随血流堵塞脑血管引起。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风险显著升高,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患病几率。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1.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升时,微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脑出血起病急骤,患者常出现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症状,如壳核出血可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丘脑出血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特别是深感觉障碍等。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高血压患者是高发人群,长期血压控制不佳、有家族遗传史等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不良生活习惯如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也可诱发脑出血。
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动脉瘤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患者常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青壮年,脑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于年轻人及儿童等,有动脉瘤家族史、高血压等人群风险较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可成为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