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膜癌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表现有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盆腔包块;辅助检查中血β-HCG测定可见水平异常升高及动态变化意义,超声可发现子宫及转移灶情况,CT和MRI能清晰显示转移灶;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大量滋养细胞增生、无绒毛结构,是确诊金标准。
一、临床表现评估
1.阴道不规则流血:多数患者在葡萄胎排空、流产、足月分娩、异位妊娠后出现阴道持续或间断不规则流血。对于有妊娠相关经历后出现阴道流血情况的人群,尤其是女性,需高度重视,因为这可能是绒毛膜癌的常见表现之一。例如,部分患者在葡萄胎清宫术后,阴道流血停止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出现,且量时多时少。
2.腹痛:当绒毛膜癌病灶穿破子宫时可引起腹痛,表现为下腹隐痛或胀痛。不同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部分患者可能仅感觉腹部轻微不适,而有的患者腹痛症状较为明显。
3.盆腔包块: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质软,盆腔内可触及肿块。这对于有妇科检查条件的人群来说,通过专业检查可发现相关异常体征。
二、辅助检查
1.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测定:
数值变化:绒毛膜癌患者血β-HCG水平异常升高,且往往持续高水平不降或呈不规则波动。正常妊娠产后或流产后,血β-HCG会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而绒毛膜癌患者则偏离这一规律。例如,葡萄胎清宫后,血β-HCG应在8-12周降至正常,若超过该时间仍未正常或又升高,则需考虑绒毛膜癌可能。
动态监测意义:通过定期监测血β-HCG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如治疗过程中血β-HCG持续下降并恢复正常,提示病情得到控制;若下降后又升高,则可能有复发等情况。
2.超声检查:
子宫声像:腹部或阴道超声可发现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强光点或光团与暗区相间的蜂窝状病灶,也可表现为子宫肌层内有不均质回声团,边界不清且血流丰富。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妊娠史的人群,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都能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比如,有过妊娠经历的女性,超声发现子宫内异常回声时需进一步排查绒毛膜癌。
转移灶情况:还可发现肺部等转移灶的超声表现,如肺部转移时可看到肺部有结节状阴影等,这对于判断是否有远处转移很关键。
3.CT和MRI检查:
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肺部、脑部等转移灶的情况,对于发现较小的转移病灶有一定优势。例如,能发现肺部直径较小的转移结节等。
MRI检查:对脑、肝等部位的转移灶显示更为清晰,尤其是对脑部病灶的分辨率高,有助于准确判断转移部位和范围。在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或怀疑脑部转移的绒毛膜癌患者,MRI检查具有重要价值。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刮宫或手术获取子宫肌层或转移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大量滋养细胞增生、明显异型,无绒毛结构。这是确诊绒毛膜癌的金标准,但由于是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怀疑绒毛膜癌的患者,在具备相应手术或刮宫条件时进行该项检查以明确诊断。例如,对于经过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高度怀疑绒毛膜癌,但又不明确的患者,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最终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