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失眠要怎么治疗
失眠的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有睡眠卫生习惯调整(包括作息规律、营造睡眠环境、避免刺激因素)和认知行为疗法-失眠(如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药物治疗,常用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儿童、孕妇、老年人使用药物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1.作息规律: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不例外,这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例如,对于成年人来说,保持7-8小时的规律睡眠时间,长期坚持可让身体适应固定的睡眠节奏,提高睡眠质量。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睡眠时长要求,婴儿需12-16小时,幼儿11-14小时,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严格遵循作息规律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睡眠调节至关重要。
2.睡眠环境营造: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温度控制在18-25℃较为适宜。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营造利于睡眠的环境。对于有光线敏感的人群,可使用遮光窗帘;对于易受噪音干扰的人,可使用耳塞等。
3.避免刺激因素:睡前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同时,应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以及大量饮酒,因为酒精虽然可能使人初期入睡,但会干扰睡眠周期,导致睡眠中断。对于有焦虑情绪的人群,睡前避免思考复杂或stressful的问题,可以通过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
(二)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1.睡眠限制疗法:根据患者的睡眠效率来缩短卧床时间。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卧床时间)×100%,当睡眠效率>90%时,可增加15-20分钟卧床时间;睡眠效率在80%-90%时,保持卧床时间不变;睡眠效率<80%时,减少15-20分钟卧床时间。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睡眠的效率,帮助患者重建正常的睡眠模式。例如,一位失眠患者卧床时间为8小时,总睡眠时间为5小时,睡眠效率为62.5%,则需要减少卧床时间,逐渐调整到合适的时长以改善睡眠。
2.刺激控制疗法: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看书等。如果躺在床上15-20分钟仍未入睡,应离开卧室,进行放松活动,待有睡意时再返回卧室。这种方法可以让患者将床与睡眠建立强烈的关联,提高睡眠的质量。对于老年人群,由于其睡眠周期可能发生变化,更需要严格遵循刺激控制疗法来调整睡眠,因为老年人本身睡眠浅,容易受环境干扰,通过刺激控制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
二、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如果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常用的药物有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如[具体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1]、[具体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2]等,但对于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治疗失眠,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可能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需更加谨慎,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等影响胎儿发育。老年人使用药物时也需注意,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并密切监测身体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