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结核是怎么回事
乳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乳腺组织引发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病,可通过血行传播或邻近组织结核蔓延累及乳腺。其临床表现有肿块、皮肤改变、全身症状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分抗结核药物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育龄女性、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血行传播: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如肺结核等,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乳腺组织。例如,肺部的结核杆菌可经血流播散至乳腺,在乳腺组织内定植繁殖,引发炎症反应。
2.邻近组织结核蔓延:胸部或腋下的淋巴结结核,可直接蔓延至乳腺,导致乳腺结核。比如腋下淋巴结结核,其结核分枝杆菌可逐渐侵袭周围的乳腺组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肿块:多为单侧乳房出现无痛或轻度疼痛的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与皮肤粘连,部分患者肿块可逐渐增大。
皮肤改变:随着病情发展,肿块处皮肤可出现暗红、水肿等改变,后期可能出现皮肤溃破、流脓,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溃疡。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
2.年龄与性别因素:乳腺结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但男性也可发病。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但总体均符合结核感染的一般特点。
3.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的人群,发生乳腺结核的风险相对较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劳累、营养不良等,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发病的几率。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节,有助于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见乳腺内有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部分患者可发现钙化灶,但特异性相对较低。
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结核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2.病理学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进行病理检查,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或见到结核结节等典型病理改变,是确诊乳腺结核的金标准。
四、治疗原则
1.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抗结核治疗原则,常用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通过规范使用抗结核药物杀灭结核分枝杆菌,控制病情发展。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肿块较大或已形成窦道、溃疡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病灶切除术等,但手术前后均需配合抗结核药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乳腺结核较为罕见,若发生,需特别注意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神经等发育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加强营养支持。
2.育龄女性:育龄女性患乳腺结核时,需考虑抗结核药物对生育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应与医生充分沟通生育计划,抗结核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需根据病情和药物情况综合评估妊娠风险。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弱,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乳腺结核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