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什么意思
原发性肝癌是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年男性,与年龄、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进食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病史(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早期症状不特异,随病情进展有肝区疼痛、乏力等表现,体检可触及肿大肝脏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治疗有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等多种手段;预后受肿瘤大小、数目等多种因素影响,早期诊治可改善预后
一、病因相关情况
年龄与性别因素:好发于中年男性,不同年龄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可能逐渐增加,这与机体的生理功能、代谢等多方面随年龄变化有关。比如老年人群体各项机能衰退,对致癌因素的抵御能力下降等。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发病风险,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可损伤肝细胞,引发肝脏炎症、纤维化等,进而可能导致癌变;长期进食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可作用于肝细胞DNA,诱导基因突变等,增加患原发性肝癌几率;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氯乙烯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病史相关:有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病史的人群,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无肝炎病史人群。因为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持续感染肝脏,会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坏死,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肝细胞再生修复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逐渐发展为肝癌;患有肝硬化的患者,尤其是乙肝后肝硬化、丙肝后肝硬化等,由于肝脏正常结构被破坏,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异常增生,也容易发生癌变。
二、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症状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胀痛或刺痛;还可能有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全身及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若肝癌组织坏死、破裂,可引起腹腔内出血,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等。
体征情况:体检时可能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也可能有脾大、腹水等体征,腹水多为淡黄色渗出液等。
三、诊断相关情况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也较高,尤其是在鉴别诊断方面有优势。
肿瘤标志物检测:甲胎蛋白(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之一,在诊断、疗效判断及复发监测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但AFP升高并不一定就是原发性肝癌,还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其他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等肿瘤标志物也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指标。
四、治疗相关情况
治疗手段: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同时注入化疗药物来杀伤肿瘤细胞;此外,还有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五、预后相关情况
影响预后因素:肿瘤的大小、数目、有无血管侵犯、是否有转移、患者的肝功能状况等都会影响原发性肝癌的预后。一般来说,肿瘤较小、数目少、无血管侵犯和转移、肝功能良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肿瘤较大、有血管侵犯或转移、肝功能差的患者预后较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