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因素相关,依据DSM-5诊断,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需早期识别、综合评估与干预以改善生活质量。
一、多动症的定义
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二、主要症状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在学习、工作或其他活动中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常常丢三落四,如经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等。在不同年龄段表现有所差异,学龄前儿童可能表现为玩玩具时也不能专注持久;学龄期儿童在课堂上难以专心听讲,做作业时容易分心;青少年可能在学习或参与活动时容易走神。
多动:过于活跃,在不该活动的场合也过多跑动或攀爬,如在教室中不能安静坐着,总是扭动身体、离开座位等。幼儿期可能表现为过度哭闹、烦躁不安;学龄期则表现为小动作多,难以安静参与集体活动;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脚不停乱动等。
冲动:情绪容易冲动,难以等待轮流,常打断或干扰他人,如在排队时迫不及待地插队,还未听完别人说话就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三、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多动症,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
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与多动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大脑对注意力、行为控制等方面的调节。此外,大脑结构的异常,如额叶发育迟缓等,也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病有关。
环境因素:孕期不良因素,如母亲孕期吸烟、饮酒、遭受感染等,可能增加胎儿患多动症的风险。早期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等;学校环境中学习压力过大、教学方法不适合等都可能对多动症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的诊断标准。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表现、发病年龄、持续时间、症状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等功能的影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一般要求症状在多个场合出现,如在家庭、学校等环境中都有表现,并且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同时排除其他精神障碍等疾病的可能。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多动症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导致学业困难,还可能引发社交问题,使儿童难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家长和老师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帮助儿童进行行为调整,如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规则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
青少年:多动症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交、情感发展以及职业规划等。青少年自身可能会因为多动症相关症状而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青少年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困难,例如可以鼓励青少年参与适合其兴趣和特长的活动来增强自信心。
成年期:部分多动症患者在成年后仍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其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成年多动症患者需要更加主动地采取措施来管理自己的症状,如通过制定详细的计划来提高工作效率,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来避免冲动行为等。
总之,多动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通过早期识别、综合评估和适当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