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原因及治疗有哪些
失眠原因包括生活方式因素(年龄、性别、生活习惯、饮食)、心理因素(压力与情绪)、疾病因素(躯体疾病);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睡眠卫生教育、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需谨慎,儿童优先非药物治疗)
一、失眠的原因
1.生活方式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因白天过度兴奋、睡前玩耍过于剧烈等导致失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生理功能衰退,如褪黑素分泌减少等,更容易出现失眠。例如,研究发现老年人褪黑素分泌量较年轻人明显降低,而褪黑素对睡眠-觉醒周期有调节作用,这是老年人易失眠的一个重要生理因素。
性别方面:女性在经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出现失眠。经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如前列腺素分泌增加等可能影响睡眠;孕期女性身体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增大,也易失眠;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出现潮热、盗汗等不适症状,干扰睡眠。
生活习惯: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例如,经常昼夜颠倒的人群,其大脑的神经递质分泌等会受到影响,进而引发失眠。此外,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干扰睡眠。
饮食因素:睡前大量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其中的酒精、咖啡因等成分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影响睡眠。比如,一杯咖啡中的咖啡因可能在体内持续数小时,干扰睡眠过程。
2.心理因素
压力与情绪: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如工作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等,会使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是引起失眠的常见心理原因。例如,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常常伴有失眠症状,据相关研究,约70%-8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
3.疾病因素
躯体疾病:许多躯体疾病会引起失眠,如心脏病、肺病、关节炎、溃疡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鼻窦炎、帕金森病等。以心脏病为例,患者常因心悸、胸闷等不适在夜间发作,从而影响睡眠。
二、失眠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
睡眠卫生教育:
作息调整: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不例外。例如,儿童应养成固定的bedtime(上床睡觉时间)和wake-uptime(起床时间),有助于建立稳定的生物钟。
环境调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18-25℃较为适宜)。对于有光线干扰的情况,可以使用遮光窗帘;对于噪音干扰,可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等。
避免不良习惯:避免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睡前1小时内应避免接触蓝光刺激。同时,避免睡前大量进食、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人群。对于成年人,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行为模式来改善睡眠。例如,帮助患者认识到焦虑担忧睡眠反而会加重失眠,教导患者采用放松训练、刺激控制疗法等。刺激控制疗法包括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床只用于睡眠和性生活,如果上床15-20分钟仍未入睡,应离开卧室,做些单调的事情,有睡意时再回到卧室等。对于儿童,可采用游戏疗法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但需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
2.药物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一些助眠药物,但需谨慎使用。例如,对于短期失眠的成年人,可在医生评估后选用非苯二氮类药物如佐匹克隆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儿童失眠,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一般不建议使用药物治疗,除非是在严重且其他方法无效的情况下,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谨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