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何区别
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与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有关,多见于青春期,有特定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继发性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有渐进性加重痛经等表现,诊断需结合检查明确病因,治疗针对原发病,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有不同相关情况及注意要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合成与释放异常有关,PGFα和PGE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常于月经初潮后1-2年内发病。
2.继发性痛经: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症性疾病等,其发生与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局部病理改变及神经末梢受刺激等有关,可发生于育龄期女性。
二、临床表现差异
1.原发性痛经: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继发性痛经:痛经特点为初潮后一段时间无痛经,而后出现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程度较原发性痛经重,且随着盆腔病变的进展,疼痛可能逐渐加剧,除痛经外,还可伴有原发病的相应表现,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性交痛等,子宫腺肌病可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妇科检查可发现盆腔器质性病变。
三、诊断方法区别
1.原发性痛经:主要依据病史、妇科检查及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进行诊断,详细询问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痛经出现时间、疼痛性质及程度等,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盆腔超声等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发现。
2.继发性痛经:除详细病史采集外,需结合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病因,妇科检查可发现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子宫增大且质硬等异常,盆腔超声可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病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肌层增厚等改变,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
四、治疗原则不同
1.原发性痛经: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心理疏导,让患者了解月经期间轻度不适是生理反应,消除紧张和顾虑;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规律而适度的锻炼、戒烟等均对缓解疼痛有一定帮助。药物治疗可选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萘普生等,通过抑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产生,防止过强子宫收缩和痉挛,从而减轻或消除痛经。
2.继发性痛经: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生育要求等,选择药物治疗(如GnRH-a等)或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可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切除子宫等;盆腔炎症性疾病则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等。
五、特殊人群情况
1.青春期女性(原发性痛经常见人群):应注重月经卫生教育,告知其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寒冷刺激等,心理上给予关心和疏导,帮助其正确认识痛经,当疼痛影响生活质量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药物缓解疼痛,且要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
2.育龄期女性(继发性痛经常见人群):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对生育功能的影响,选择对生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对于无生育要求的重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等。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盆腔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痛经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