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可通过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教育干预及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来应对。心理行为治疗包含认知行为治疗与行为疗法;药物治疗有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学校和家长需提供教育支持;饮食要均衡营养、减少含添加剂食物,生活要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
一、心理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帮助患儿认识自身行为特点,学习应对策略来改善症状。例如,让患儿识别冲动行为的触发因素,并学习用合适的方式替代冲动行为,多项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对儿童多动症有一定改善作用,能提高患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采用游戏化等方式融入认知行为治疗内容,更易于接受;青春期患儿则可通过讲解原理等方式开展相关治疗,考虑其认知发展特点,针对性调整治疗方式。
2.行为疗法:包括阳性强化法等,当患儿出现符合期望的行为时给予奖励,如表扬、小贴纸等,强化良好行为,减少不良行为。对于不同年龄儿童,奖励方式需适配,低龄儿童可用实物奖励,大龄儿童可采用精神奖励为主结合适度物质奖励。例如低龄患儿完成一次按时完成作业可给予一颗小糖果,大龄患儿按时完成作业可给予更多自由活动时间等,长期坚持行为疗法有助于患儿建立良好行为模式。
二、药物治疗
1.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等,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常用药物之一,能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改善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症状。但需注意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因为其可能存在一定副作用,如影响生长发育等,使用时要密切关注患儿身体反应及病情变化。
2.非中枢兴奋剂:像托莫西汀等,也可用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作用机制与中枢兴奋剂不同,能选择性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改善多动症症状。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药物,且严格遵循医疗规范,由专业医生开具处方。
三、教育干预
1.学校教育支持:学校老师要了解儿童多动症的特点,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比如调整课堂座位,将患儿安排在老师视线好、干扰少的位置;简化作业要求,分阶段布置作业,给予患儿更多时间完成;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等,吸引患儿注意力,帮助其更好参与课堂学习,适应学校环境。对于有学习困难的患儿,可安排专门的学习辅导时间,根据其学习进度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
2.家长教育指导:家长需要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儿童多动症的性质、治疗方法等。家长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在沟通方式上要避免过度批评指责,多采用正向激励方式与患儿交流,协助患儿在家庭环境中巩固治疗效果,比如和患儿一起制定家庭活动计划,让患儿在有规律的家庭生活中逐渐改善症状,同时家长要定期与老师沟通患儿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共同促进患儿康复。
四、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保证患儿摄入均衡营养,减少含添加剂多的食物摄入,如一些人工色素、防腐剂含量高的零食等。增加富含脂肪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对神经系统发育可能有一定益处;牛奶、鸡蛋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但饮食调整需长期坚持,且不能替代正规治疗,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要根据患儿个体差异合理安排饮食结构。
2.生活方式方面: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1-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需要9-11小时睡眠,良好睡眠有助于改善患儿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适当增加体育活动,如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像跑步、跳绳等,运动可以释放患儿多余的能量,改善其多动症状,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患儿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但运动强度要适中,根据患儿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项目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