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与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病史等相关,有腹痛、黄疸、消瘦乏力、消化道症状等表现,可通过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手术是可能根治的方法,还有化疗、放疗等治疗方式,总体预后差,早期诊断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一、胰腺癌的定义
胰腺癌是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二、发病情况相关因素
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这可能与细胞老化、长期的细胞损伤修复过程中易出现基因变异等因素有关。
性别: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比如男性可能更易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而这些习惯与胰腺癌发病有一定关联。
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者。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进入胰腺,长期作用导致胰腺细胞发生癌变。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胰腺组织,引起慢性胰腺炎等病变,而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酒精刺激可促使胰腺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不健康饮食:长期高动物脂肪、高糖饮食,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不健康的饮食结构,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几率。例如高脂肪饮食会使体内胆固醇、脂肪酸等水平升高,影响胰腺的正常代谢功能。
病史:患有慢性胰腺炎、家族中有胰腺癌遗传史等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遗传性胰腺炎患者发生胰腺癌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得多;某些遗传综合征,如家族性非典型多发性黑色素瘤综合征等,也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临床表现相关特点
症状
腹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多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右上腹,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钻痛等,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卧位及夜间加重,前倾坐位或弯腰时可稍有缓解。
黄疸:多见于胰头癌患者,因癌肿压迫或浸润胆总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大便呈陶土色等。
消瘦、乏力:由于肿瘤消耗、食欲不振等原因,患者可出现明显消瘦,体重在短期内可显著下降,同时伴有乏力、精神萎靡等表现。
消化道症状: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与胰腺功能受损、消化液分泌减少等有关。
四、诊断相关要点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胰腺形态、大小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但对于早期胰腺癌或胰腺深部病变的诊断敏感性有限。
CT检查: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能够清晰显示胰腺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脏器的关系等,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对于胰腺周围血管侵犯等情况的显示可能更为清晰,MRCP还可清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形态。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A19-9等,虽然CA19-9不是胰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但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CA19-9水平常明显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五、治疗相关概况
手术治疗:是唯一可能根治胰腺癌的方法,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可考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手术方式,但手术难度较大,对患者身体状况要求较高。
化疗:可用于术前、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疗,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控制肿瘤进展。
放疗:包括外照射放疗和内照射放疗等,可用于缓解症状、控制肿瘤生长等。
六、预后相关情况
胰腺癌总体预后较差,由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且肿瘤易复发转移等,总体5年生存率较低。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