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需挂儿科或儿童保健科就诊,就诊时医生会进行病史采集(含年龄、生活方式、家族病史等)、用专业评估工具评估、做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来诊断,早期干预很重要,非药物干预措施有行为治疗、认知训练、调整家庭与学校环境等,且要依儿童年龄等因素个性化实施。
一、儿童多动症应挂儿科或儿童保健科
儿童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属于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需要挂儿科或儿童保健科就诊。儿科医生会对儿童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儿童保健科则更侧重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行为等方面的监测与评估。
二、就诊时的相关评估与检查
1.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儿童多动症的表现有所差异,婴幼儿期可能表现为过度哭闹、难以安抚等;学龄前期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等表现,但常易被家长忽视。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医生会详细询问其在相应阶段的行为表现、学习情况、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病史。例如,对于学龄期儿童,会重点了解在学校的上课表现、与同学的相处情况等。
生活方式:了解儿童的日常作息、睡眠情况、饮食情况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对儿童的行为和注意力产生影响,比如长期睡眠不足可能会加重多动症相关的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病史: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病史,因为多动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2.专业评估工具:医生可能会使用专业的评估量表来评估儿童的症状严重程度等情况,例如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等,通过量表评分来辅助判断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3.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一般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同时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脑电图等,来进一步辅助诊断,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三、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及非药物干预措施
1.早期干预的意义
儿童多动症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对儿童的学习、社交、心理健康等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学校中可能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与同学关系紧张等问题;在心理方面可能会出现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早期发现和干预有助于改善儿童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早期干预的重点和方式会有所不同。对于幼儿期儿童,可通过亲子互动等方式进行行为引导;对于学龄期儿童,则更侧重于学校和家庭环境中的行为管理等。
2.非药物干预措施
行为治疗:包括行为塑造、正性强化等方法。例如,当儿童出现符合期望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表扬、奖励等正性强化,以增加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当出现不符合期望的行为时,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和纠正。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行为治疗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内容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水平。比如,对于低龄儿童可以采用游戏化的行为治疗方式,而对于学龄期儿童则可以结合学校的学习生活进行相应的行为管理。
认知训练:帮助儿童提高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通过专门设计的认知训练活动,如注意力集中训练游戏等,逐步提升儿童的相关能力。在实施认知训练时,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训练内容和方式,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和儿童的接受度。
家庭与学校环境调整:家庭环境方面,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等;学校环境方面,教师要采用适合多动症儿童的教学方法,如提供适当的学习任务难度、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等。不同年龄儿童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调整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学龄前期儿童,家庭环境的调整更为关键;对于学龄期儿童,学校环境的调整与家庭环境的调整同样重要,需要两者相互配合。
总之,儿童多动症应挂儿科或儿童保健科就诊,就诊时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专业评估工具、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进行诊断,早期干预对于儿童多动症的预后至关重要,非药物干预措施在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且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