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与下呼吸道感染在解剖部位、感染病原体及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解剖部位上呼吸道起始、下呼吸道更靠下且复杂,病原体上呼吸道多病毒、下呼吸道细菌等常见,临床表现上呼吸道局部症状为主、下呼吸道全身症状等明显,诊断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别,治疗上呼吸道多对症、下呼吸道需抗感染等支持治疗,特殊人群用药各有谨慎。
一、解剖部位差异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鼻腔是上呼吸道起始部位,咽部包括鼻咽、口咽和喉咽等结构;下呼吸道感染则是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的感染,气管是连接喉与支气管的管道,支气管进一步分支延伸至肺部,肺部由众多肺泡等结构组成,下呼吸道的解剖部位更靠下且结构更为复杂,涉及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肺部。不同年龄人群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解剖发育特点不同,儿童的上呼吸道相对狭窄,鼻道短,鼻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感染时易发生鼻塞等症状;而儿童的下呼吸道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完善,婴幼儿的支气管较窄,软骨柔软,黏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较差,容易发生感染且易导致痰液阻塞等情况。
二、感染病原体及临床表现差异
(一)病原体
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相对较少见;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除了病毒外,细菌较为常见,例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也可由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引起。不同性别在感染病原体方面并无本质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感染风险有别,例如长期吸烟人群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影响纤毛的运动,使病原体更容易侵袭下呼吸道。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下呼吸道更容易反复发生感染,因为其呼吸道的正常防御机制已受损。
(二)临床表现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低热、头痛等;下呼吸道感染除了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外,全身症状往往较为明显,可出现高热、寒战、乏力、呼吸困难等,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等异常体征。年龄较小的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时可能更容易出现发热、拒食等表现,而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时呼吸困难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如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这与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儿童的呼吸频率本身较快,下呼吸道感染时气体交换受到影响更易出现呼吸异常。
三、诊断方法差异
(一)体格检查
上呼吸道感染时体格检查主要发现鼻腔黏膜充血、咽部充血等局部表现;下呼吸道感染时体格检查可发现肺部的体征,如叩诊浊音、听诊有啰音等。不同年龄的体格检查重点不同,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胸部的听诊情况,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时可能肺部体征不典型,需要更细致的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上呼吸道感染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下呼吸道感染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也会升高。影像学检查方面,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无需影像学检查,下呼吸道感染常需要胸部X线或CT检查来明确肺部病变情况,如肺炎时可看到肺部的浸润影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影像学检查可能需要更仔细分析,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肺部病变的表现。
四、治疗原则差异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缓解鼻塞、流涕的药物等,多数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特殊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可使用相应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下呼吸道感染则需要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等,同时需要进行止咳、祛痰、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时,由于其机体抵抗力较弱,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选择抗感染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药物的代谢特点等;孕妇发生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时,用药需要更加慎重,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多倾向于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