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遗传性脱发
遗传性脱发是具遗传倾向由遗传和雄激素共同导致的疾病,基因层面多个基因相关,遗传模式复杂,发病过程中雄激素转化为双氢睾酮影响毛囊致脱发,不同性别表现有差异,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男性、女性及儿童青少年需注意相应生活方式及治疗等方面情况
一、遗传性脱发的定义
遗传性脱发,又称为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alopecia,AGA),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脱发疾病。它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和雄激素作用共同导致的。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雄激素性脱发的易感性,而雄激素(主要是双氢睾酮,DHT)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触发和促进作用。
二、遗传机制
1.基因层面: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与遗传性脱发相关。例如,雄激素受体基因(AR)的某些变异可能影响个体对雄激素的敏感性。此外,5α-还原酶基因(SRD5A2)的突变会导致5α-还原酶活性异常,使得睾酮更易转化为双氢睾酮,从而增加毛囊受到双氢睾酮攻击的风险。一般来说,如果家族中有长辈患有遗传性脱发,那么后代患遗传性脱发的概率会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遗传基因从家族长辈传递给后代,使得后代携带了易患遗传性脱发的相关基因。
2.遗传模式:遗传性脱发的遗传模式较为复杂,可能涉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多种方式。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只要携带一个致病基因就有可能发病,但外显率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雄激素水平等。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携带相关遗传基因,但由于激素水平等差异,表现出的脱发症状可能有所不同。男性通常表现为额颞部发际线后移和头顶秃发,女性则多表现为头顶头发稀疏,但发际线一般不后移。
三、发病过程
1.雄激素作用:对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体内的雄激素(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双氢睾酮。双氢睾酮会与毛囊细胞上的雄激素受体结合,然后进入毛囊细胞的细胞核,影响毛囊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生长周期。正常情况下,毛囊有生长周期(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但在双氢睾酮的作用下,毛囊的生长期逐渐缩短,休止期延长,毛囊逐渐萎缩变小,最终导致头发变细、变软,生长出来的头发越来越短,直至毛囊完全萎缩退化,不再生长头发,从而出现脱发的表现。
2.不同性别表现差异: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青春期后,雄激素分泌增加,使得遗传性脱发在男性中更为常见且症状表现典型。而女性体内雄激素水平相对较低,但也存在个体差异,一些女性由于遗传因素等原因,体内雄激素代谢异常,也会出现遗传性脱发的情况,不过女性的脱发程度通常相对男性较轻,且脱发模式有所不同。
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男性患者:男性遗传性脱发患者通常在青春期后逐渐出现脱发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逐渐加重。在生活方式方面,应尽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因为营养不良可能会影响头发的生长状态。同时,要避免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的状态,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加重脱发症状。对于男性遗传性脱发患者,目前临床上有一些治疗方法,如外用米诺地尔等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一些副作用,如局部刺激等。
2.女性患者:女性遗传性脱发患者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病,生活方式上同样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选择护发产品等方面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头发造成过度刺激的产品。对于女性遗传性脱发,也可以考虑一些治疗方法,如外用药物等,但由于女性的激素水平和生理特点与男性不同,治疗方案需要更加个体化,需在医生的专业评估下进行选择。
3.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发生遗传性脱发相对较少,但如果家族中有遗传性脱发的病史,也要关注头发的生长情况。在这个阶段,应注重营养的均衡摄入,保证头发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果发现头发出现异常稀疏等情况,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脱发的疾病后,再考虑是否与遗传性脱发相关。同时,要避免儿童及青少年过早接触可能影响激素水平的不良因素,如不当使用含有激素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