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肿瘤与癌症在细胞特性、生长方式、转移能力有本质区别,良性肿瘤大多预后良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癌症具侵袭、转移等特征且部分良性肿瘤有恶变可能,不同人群良性肿瘤恶变风险不同。
一、良性肿瘤与癌症的本质区别
1.细胞特性
良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正常组织细胞相似。例如,子宫平滑肌瘤的细胞形态和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较为接近,生长相对局限。而癌症细胞(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往往具有异常的形态,如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致,核质比增大等,并且能够失去正常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点。
从细胞增殖角度看,良性肿瘤细胞增殖速度相对较慢,而且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受到机体调控的。而癌症细胞增殖失控,能够持续不断地分裂增殖,侵袭周围组织。有研究表明,癌症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细胞增殖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使得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
2.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往往像吹气球一样,在组织内逐渐生长,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通常可以推动。比如皮下的脂肪瘤,边界清晰,有包膜包裹。而癌症多呈浸润性生长,癌细胞像树根长入泥土一样,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等,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通常不能推动。
3.转移能力
良性肿瘤一般不转移。它只是在局部组织内生长,不会跑到身体其他部位安家落户。而癌症具有转移的特性,癌细胞可以通过血液、淋巴系统等途径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肿瘤病灶。例如肺癌细胞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脑部形成脑转移瘤,乳腺癌细胞可转移至骨骼等部位。
二、良性肿瘤的预后及相关因素
1.一般预后情况
大多数良性肿瘤经过适当治疗后预后良好,可完全治愈,对身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例如,通过手术完整切除的皮肤良性肿瘤,如色素痣等,一般不会复发,也不会危及生命。但良性肿瘤的预后也与肿瘤的部位等因素有关。如果良性肿瘤生长在重要器官附近,如颅内的良性肿瘤,虽然是良性,但由于位置特殊,手术切除可能会面临一定风险,术后也可能会有一些相应的并发症,但总体来说,相比癌症,预后还是较好的。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良性肿瘤的生长可能相对缓慢,在治疗上可以更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下降,手术等治疗方式的风险需要更充分评估。而儿童的良性肿瘤,在治疗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手术切除后要关注对儿童未来生长发育的影响,比如某些长在面部等影响外观部位的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时要尽量减少对儿童容貌和生长的不良影响。
2.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
肿瘤的大小是一个因素,较大的良性肿瘤可能在切除时难度增加,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较大的腹腔内良性肿瘤,手术中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更大。肿瘤的部位也是关键因素,如长在脊髓周围的良性肿瘤,即使是良性,由于脊髓是重要的神经结构,手术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影响预后。
三、癌症的基本特征及与良性肿瘤的关联
1.癌症的基本特征
癌症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前面提到的癌细胞的增殖失控、浸润性生长和转移特性是癌症区别于良性肿瘤的关键。癌症还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变化,如导致患者出现消瘦、疼痛、贫血等症状。癌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放射性物质等)、病毒感染等。例如,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某些遗传基因突变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卵巢癌等的发生相关。
2.与良性肿瘤的关联
部分良性肿瘤有恶变的可能,例如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结肠息肉,如果长期不治疗,有发展为结肠癌的风险。这提示我们对于一些良性肿瘤要密切监测,一旦发现有恶变倾向要及时处理。在不同人群中,这种良性肿瘤恶变的风险也有所不同。比如有家族遗传息肉病的人群,结肠息肉恶变的风险更高,需要更频繁地进行筛查和监测。而对于老年人群中的一些良性肿瘤,也要关注其是否有恶变迹象,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免疫等功能变化可能会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