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手术包括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前需完善检查和肠道准备,术后需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切口护理、导尿管护理及排尿训练等,还可能出现出血、尿失禁、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措施,不同年龄患者在各环节有不同特点。
一、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
1.术前准备
患者需完善全面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评估,以确保身体状况能耐受手术。对于老年患者,需特别关注心肺功能,可能需要进行心肺功能的优化治疗,如控制基础疾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要评估心脏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肠道准备,通常在术前1-2天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并服用肠道清洁剂,以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2.手术步骤
患者一般采取仰卧位,建立气腹,通过腹部的几个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器械和摄像头。首先游离前列腺周围组织,包括耻骨后间隙的分离,将前列腺从周围组织中游离出来,同时处理尿道、输精管等结构。在游离过程中,要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神经血管束,对于男性患者,神经血管束的保护对于术后性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患者,神经血管束的解剖结构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术者精准识别和操作。
切断尿道,将前列腺完整切除,然后进行尿道与膀胱颈的吻合等重建操作。
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
1.术前准备
基本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术前准备,但机器人手术对手术室的空间和设备要求较高,需要确保手术室具备相应的机器人系统及配套设施。
2.手术步骤
机器人系统的机械臂通过特殊的切口进入腹腔,术者在控制台通过三维高清视野和精细的操作手柄进行手术操作。其优势在于操作的灵活性和精准度更高,能够更精细地进行前列腺周围组织的分离和血管神经束的保护。在操作过程中,利用机器人的放大和稳定功能,对于老年患者或前列腺解剖结构因增生等因素有一定改变的患者,更有利于精确操作,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注意事项
一、一般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一般每小时监测1次,平稳后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对于老年患者,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要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2.切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渗血等情况。如果是腹腔镜手术,小切口相对愈合较快,但仍需注意预防感染,尤其是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切口愈合能力较差,更要加强护理。
二、排尿功能恢复
1.导尿管护理
术后通常会留置导尿管,要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观察尿液的颜色、量等。一般术后1-2周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考虑拔除导尿管。在留置导尿管期间,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冲洗尿道,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对于老年患者,长期留置导尿管可能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需更加注意尿道口的护理。
2.排尿训练
拔除导尿管后,开始进行排尿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可以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等,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不同年龄的患者恢复能力不同,年轻患者恢复相对较快,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训练和观察。
并发症及处理
一、出血
1.原因
手术过程中血管结扎不牢固或术后活动等原因可能导致出血。对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较差,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出血情况。
2.处理
少量出血可通过保守治疗,如使用止血药物、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如果出血较多,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止血。
二、尿失禁
1.原因
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尿道括约肌等结构导致尿失禁。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盆底肌松弛等情况,增加了尿失禁发生的风险。
2.处理
术后早期可进行盆底肌训练等康复治疗,部分患者经过训练可逐渐恢复。对于严重的尿失禁,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等。
三、泌尿系统感染
1.原因
留置导尿管、手术创伤等因素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
2.处理
主要是应用抗生素治疗,同时要加强尿道口护理、保持导尿管通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