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痉挛的防治
脑卒中痉挛的防治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药物防治和手术防治,儿童和老年等特殊人群防治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运动疗法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和抗痉挛体位摆放防治,物理因子治疗有低频电刺激和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常用药物有巴氯芬和替扎尼定,严重痉挛且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儿童防治重安全适合方式且非药物为主,老年防治需循序渐进、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全面评估手术状况。
一、康复训练防治
(一)运动疗法
1.关节活动度训练:对于脑卒中痉挛患者,早期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很重要。在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等因素影响下,通过被动或主动辅助的关节屈伸、旋转等运动,可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例如对于有脑卒中病史且年龄较大的患者,每天定时进行上肢肩关节、肘关节及下肢髋关节、膝关节等多关节的活动度训练,能有效防止关节挛缩,这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规律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可延缓痉挛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进展。
2.抗痉挛体位摆放:根据患者不同情况摆放抗痉挛体位,如偏瘫患者仰卧位时,患侧肩部垫高,上肢伸展、外旋,手腕背伸;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下肢屈曲;患侧卧位时,患侧下肢伸展,健侧下肢屈曲置于前方垫软枕处。不同年龄患者因身体柔韧性等差异,摆放体位时需注意力度和角度适宜,以减少痉挛的加重,这是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预防痉挛加重的方法。
(二)物理因子治疗
1.低频电刺激:利用低频电刺激可以抑制痉挛。通过将电极放置在相关肌肉部位,产生的电流刺激能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及病史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低频电刺激参数。例如对于年轻脑卒中患者,在其病情稳定后可采用适当频率和强度的低频电刺激来降低痉挛肌肉的兴奋性,减少痉挛发生,多项研究证实低频电刺激在改善脑卒中痉挛方面有一定效果。
2.痉挛肌电刺激疗法:针对痉挛肌肉进行肌电刺激,利用肌肉的反向收缩来抑制痉挛。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较大患者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在实施痉挛肌电刺激疗法时要密切观察反应,逐步调整参数,以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临床研究显示该方法对脑卒中痉挛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二、药物防治
(一)常用药物
1.巴氯芬:是一种常用的抗痉挛药物,通过作用于脊髓的GABA_B受体,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从而缓解痉挛。但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需谨慎使用,儿童使用时需严格评估风险收益比,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
2.替扎尼定:可通过激动脊髓α2肾上腺素受体,抑制脊髓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降低痉挛。在使用时要考虑患者的病史等情况,如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使用需格外谨慎,根据患者具体状况调整用药。
三、手术防治
(一)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1.适用情况:对于经过规范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严重痉挛患者可考虑。但要综合患者年龄、身体一般状况等因素。例如年龄较小的患者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充分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实施。
2.原理:通过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阻断脊髓反射弧中的神经传导,从而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其效果需要基于严格的术前评估和精准的手术操作来保障,术后仍需配合康复训练等综合措施来巩固疗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脑卒中痉挛患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防治脑卒中痉挛时,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适合儿童的方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方法,如更倾向于非药物的康复训练为主,只有在病情极严重时才谨慎考虑药物或手术等干预措施,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治疗措施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
(二)老年脑卒中痉挛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防治痉挛时,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身体耐受程度调整训练强度和频率。药物使用要充分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手术治疗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要综合权衡利弊后再做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