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伴随耳鸣治疗需个体化,急性发作期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曲坦类药物,预防性治疗用β受体阻滞剂、抗癫痫药;耳鸣治疗有药物辅助(改善内耳循环、神经营养药物)和非药物(耳鸣掩蔽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儿童患者用药需谨慎、非药物治疗要考虑心理,老年患者用药要评估心血管、非药物治疗要保安全及关注认知。
一、偏头痛伴随耳鸣的治疗原则
偏头痛伴随耳鸣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偏头痛的控制以及耳鸣的缓解,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方案。
二、偏头痛的治疗相关措施
(一)急性发作期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作用,对于轻至中度偏头痛有一定疗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偏头痛带来的不适,进而可能间接减轻因偏头痛伴随耳鸣时患者的整体痛苦感受。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E(PGE)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知。
2.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等,这类药物是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能特异性地激动血管平滑肌的5-HTB/1D受体,收缩扩张的脑血管,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有效缓解偏头痛急性发作。但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会引起血管收缩相关的不良事件。
(二)预防性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对于有偏头痛病史且伴随耳鸣的患者,可通过阻断β受体,减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释放,稳定细胞膜,从而预防偏头痛发作。但对于哮喘患者应避免使用,因为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这是由于普萘洛尔阻断了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
2.抗癫痫药:如丙戊酸,其可能通过稳定神经细胞膜,影响离子通道,抑制神经元的过度放电来预防偏头痛发作。但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肝功能,因为丙戊酸可能会引起肝功能损害,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使用需更加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
三、耳鸣的治疗相关措施
(一)药物辅助治疗
1.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它可以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增加内耳的血氧供应,对于因偏头痛导致内耳循环障碍引起的耳鸣可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多种途径来改善内耳微循环。
2.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作为一种辅酶B,参与核酸代谢和神经髓鞘脂类的合成,能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对于神经损伤相关的耳鸣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使用时需权衡利弊,因为目前关于其在特殊人群中的安全性证据有限。
(二)非药物治疗
1.耳鸣掩蔽疗法:通过使用耳鸣掩蔽器发出与患者耳鸣频率相近的声音,掩盖耳鸣声,长期使用可能有助于患者适应耳鸣,减轻耳鸣对生活的影响。对于儿童患者,需选择合适的掩蔽设备,并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和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接受程度,避免因治疗给儿童带来心理负担。
2.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耳鸣的不良认知和应对方式,减轻耳鸣带来的心理压力。对于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患者,需采用个性化的认知行为疗法方案,例如对于成年患者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逐步改变其对耳鸣的消极看法,而对于儿童患者则可能需要家长和治疗师共同配合,以游戏等相对轻松的方式帮助儿童缓解因耳鸣产生的焦虑等情绪。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偏头痛伴随耳鸣时,在药物选择上需格外谨慎。例如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要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并且严格控制剂量,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在进行非药物治疗时,如耳鸣掩蔽疗法,要选择儿童能够接受的掩蔽声音频率和强度,同时关注儿童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创伤。
(二)老年患者
老年偏头痛伴随耳鸣患者,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其多系统疾病共存的情况。例如使用曲坦类药物时,需评估其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因为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高,曲坦类药物可能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可能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在进行非药物治疗时,要确保环境安全,例如耳鸣掩蔽疗法时设备的使用要避免因操作不当给老年患者带来意外。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选择适合其认知水平的认知行为疗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