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在定义、生物学行为、对人体健康影响及诊断治疗上有诸多差异。良性肿瘤细胞分化好、多膨胀生长、不转移,对健康影响相对小,多手术切除;恶性肿瘤细胞分化差、多浸润生长、易转移,危害大,需综合治疗
一、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定义及与癌症的关系
良性肿瘤:是指机体内某些组织的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呈膨胀性生长,似吹气球样逐渐膨大,生长比较缓慢。由于瘤体不断增大,可挤压周围组织,但并不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内,瘤体多呈球形、结节状。周围常形成包膜,因此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用手触摸,推之可移动,手术时容易切除干净,摘除不转移,很少有复发。例如皮肤的脂肪瘤,一般对人体影响较小,主要是局部压迫等轻微症状。
恶性肿瘤:也叫癌症,是细胞异常增殖且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肿瘤。其细胞分化程度差,生长速度快,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仅可在原发部位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还可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例如肺癌可转移至脑、骨等部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癌症是恶性肿瘤的一大类,还有肉瘤等其他恶性肿瘤类型,但通常人们常说的癌症多指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
二、两者在生物学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细胞分化:
良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它的形态和功能与正常组织细胞相似。比如子宫平滑肌瘤的细胞,和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很接近,只是细胞数量增多形成肿瘤。
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往往失去了正常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点。例如低分化的肺癌细胞,形态上与正常肺细胞差异很大,功能也异常。
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多为膨胀性生长,如前面提到的脂肪瘤,像膨胀的气球一样挤压周围组织,有包膜包裹。
恶性肿瘤多为浸润性生长,像树根长入泥土一样,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等,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
转移能力:
良性肿瘤一般不转移,它局限在原发部位,不会跑到身体其他部位生根发芽形成新的肿瘤。
恶性肿瘤容易发生转移,通过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等方式转移到远处器官。例如乳腺癌可以通过淋巴道转移到腋窝淋巴结等,还能通过血道转移到肺、骨等部位。
三、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不同
良性肿瘤:一般对人体健康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取决于肿瘤生长的部位和大小。如果生长在重要器官周围,如颅内的良性肿瘤,随着瘤体增大可能压迫脑组织,引起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症状,但通过手术等治疗后多数预后较好。对于一些生长在体表且较小的良性肿瘤,可能仅影响外观,通过手术切除即可治愈,对整体健康状况长期影响不大。
恶性肿瘤: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会不断消耗人体营养,破坏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例如胃癌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腹痛、消瘦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转移到其他器官后会导致相应器官功能衰竭,如转移到肝脏会影响肝脏的代谢等功能,最终往往危及生命。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部分恶性肿瘤有一定的治愈率,但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
四、诊断与治疗的区别
诊断:
良性肿瘤的诊断通常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以及病理学检查。影像学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占位病变,病理学检查可见细胞分化良好,与正常组织相似。例如通过乳腺B超发现乳房内边界清晰的肿块,穿刺活检病理提示为良性纤维腺瘤。
恶性肿瘤的诊断除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外,病理学检查是金标准。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占位,病理学检查可见细胞异型性明显,有核分裂象等恶性特征。比如肺部CT发现肺部有团块状阴影,边缘毛糙,进一步经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确诊为肺癌。
治疗:
良性肿瘤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多数情况下手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达到治愈目的,术后一般不需要辅助放化疗等治疗。例如切除皮下的良性脂肪瘤,手术顺利切除后患者恢复良好。
恶性肿瘤的治疗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类型等综合制定方案,常采用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早期恶性肿瘤可通过手术切除,术后根据情况可能辅助化疗等防止复发转移;中晚期恶性肿瘤往往需要多种治疗手段联合,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但总体预后较良性肿瘤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