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有多样症状表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致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有肌肉无力、萎缩、肌束颤动;球部症状包括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不同类型运动神经元病有不同特点,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兼具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且进展快,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主要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且进展慢,原发性侧索硬化主要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进行性延髓麻痹以球部症状为主且进展缓慢
一、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表现
(一)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
1.肌肉张力增高:常见于肢体肌肉,表现为肌肉发紧、僵硬,如患者肢体活动时感觉阻力增大。这是因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对脊髓前角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肌肉牵张反射亢进,从而使肌肉张力升高。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均可能出现,但儿童相对少见。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儿童,需密切关注早期症状。
2.腱反射亢进: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会明显亢进,可出现踝阵挛等表现。这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使脊髓反射弧的抑制机制失调,反射活动增强。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缺乏运动者可能因肌肉萎缩等因素使腱反射表现不典型,而经常运动者相对更易发现腱反射异常。
(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
1.肌肉无力:多从手部小肌肉开始,逐渐累及上肢、下肢及躯干肌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手指活动不灵活,难以完成精细动作,如系纽扣、拿筷子等。随着病情进展,无力症状会逐渐加重,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的人群,需警惕酒精性周围神经病变等可能类似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情况,应及时排查。
2.肌肉萎缩:受累肌肉逐渐消瘦、体积变小,如手部小肌肉萎缩可导致“爪形手”。肌肉萎缩是因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肌肉的营养和支配作用,肌肉无法正常维持结构和功能而逐渐萎缩。在儿童患者中,先天性神经肌肉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肌肉萎缩表现,需结合遗传代谢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3.肌束颤动:可在肌肉表面看到或摸到肌肉不自主的颤动,多为肉眼可见的小的肌肉抽动。这是由于前角细胞等下运动神经元受激惹引起的肌肉纤维自发性收缩。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均可出现,但对于有重金属接触史的人群,需考虑重金属中毒性肌束颤动的可能。
(三)球部症状
1.吞咽困难:表现为进食时吞咽费力,食物容易呛咳,尤其是饮水时呛咳明显。这是因为延髓等球部相关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影响了吞咽相关肌肉的运动。在老年人群中,本身可能存在吞咽功能退化,但运动神经元病导致的吞咽困难往往进展较快且程度较重。对于有脑血管病史的人群,需注意鉴别是脑血管病后遗症还是运动神经元病的球部症状。
2.构音障碍:说话不清,发音含糊,难以清晰表达语义。是由于支配咽喉部、舌部等发音相关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发音肌肉运动不协调所致。不同性别患者在构音障碍表现上无明显差异,但生活方式中经常用嗓过度的人群,需与声带病变等导致的构音障碍相鉴别。
(四)不同类型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特点
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同时具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症状,病情进展相对较快,早期即可出现肌肉无力、萎缩、肌束颤动以及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表现,逐渐累及全身肌肉,影响呼吸等重要功能。在有家族遗传突变基因的人群中,发病年龄可能较早,儿童期发病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较为罕见,但有相关遗传病例报道。
2.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主要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以上、下肢近端肌肉萎缩无力为突出表现,病情进展相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较慢,一般无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如病理征阴性等。对于有脊髓前角细胞病变相关家族史的人群,需警惕该病的发生。
3.原发性侧索硬化:主要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以双下肢对称性无力、僵硬为首发症状,逐渐累及双上肢,一般无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如肌肉萎缩、肌束颤动等。在老年女性人群中相对可能有一定发病特点,但需结合详细检查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4.进行性延髓麻痹:主要表现为球部症状,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可能相对较轻,病情进展缓慢,主要影响延髓支配的肌肉功能。对于有长期烟酒刺激的人群,需注意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延髓病变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