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失眠症
睡眠问题可通过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睡眠卫生教育(作息规律、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和心理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的认知调整与行为干预);药物治疗适用于非药物治疗不佳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需谨慎选药;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先尝试非药物治疗,老年人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妊娠期女性优先非药物治疗,哺乳期女性非药物治疗为首选且药物使用需考虑对婴儿影响。
一、非药物治疗
1.睡眠卫生教育:
作息规律: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包括每天的上床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维持一致,这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例如,对于成年人来说,每天尽量在22:00-23:00之间上床睡觉,早上6:00-7:00左右起床,长期坚持可使睡眠周期更规律。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睡眠时长要求,婴幼儿(0-12个月)需要12-16小时睡眠,幼儿(1-2岁)需11-14小时,学龄前儿童(3-5岁)需10-13小时,学龄儿童(6-13岁)需9-11小时,应根据其年龄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
睡眠环境:营造安静、舒适、黑暗和适宜温度(一般18-25℃)的睡眠环境。避免卧室中放置过多电子设备,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需保证睡眠环境空气流通良好;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睡眠环境过冷或过热可能影响病情,需特别注意温度调节。
2.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I):
认知调整: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与失眠相关的错误认知和信念。例如,一些患者认为失眠会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危害,过度担忧反而加重失眠。通过心理辅导让患者了解失眠的正常性以及适度失眠对身体的影响有限,从而减轻焦虑情绪。对于有长期失眠病史的患者,这种认知调整尤为重要,可帮助其打破失眠-焦虑的恶性循环。
行为干预:包括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等。刺激控制疗法要求患者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睡眠限制疗法是根据患者的睡眠效率来缩短其在床上的时间,逐渐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的具体实施需适当调整。例如,儿童进行睡眠限制疗法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对睡眠时长的需求,不能过度缩短在床上的时间影响正常生长。
二、药物治疗
1.适用情况: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严重睡眠障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需谨慎选择,优先选择非成瘾性药物。
2.药物种类:常用的有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等。例如唑吡坦,它属于非苯二氮类药物,对睡眠诱导有较好的作用,对于成年人失眠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但对于儿童,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使用唑吡坦等药物可能会带来较大风险,应避免使用。对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需充分评估,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若必须使用药物,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
三、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失眠应首先尝试非药物治疗,如调整睡眠作息、营造良好睡眠环境等。非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谨慎评估药物治疗的风险与收益,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例如,低龄儿童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老年人:老年人失眠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等。非药物治疗是基础,如保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但应避免在临近睡眠时间剧烈运动)等。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与镇静催眠药物合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例如,老年人服用抗高血压药物与苯二氮类药物合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因为部分苯二氮类药物可能引起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失眠应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通过调整心态、改善睡眠环境等缓解失眠。由于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不轻易使用药物治疗,若必须使用药物,需在医生充分评估后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4.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失眠时,非药物治疗是首选,如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等。药物治疗需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用药期间暂停母乳喂养或调整用药时间以避开乳汁分泌高峰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