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和纤维瘤区别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组织恶性肿瘤,发病与遗传、激素、生活方式、辐射等有关,有乳房肿块等表现,检查靠钼靶、超声等,治疗需手术加综合治疗;纤维瘤是纤维结缔组织良性肿瘤,与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等有关,肿块有特点,检查靠超声等,治疗多手术切除。
一、定义与性质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由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的现象。乳腺癌细胞具有侵袭性,可侵犯周围组织甚至通过淋巴循环、血液循环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
纤维瘤:是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多见于皮肤组织,也可发生在深部软组织等部位,一般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极少发生恶变。
二、发病因素
乳腺癌
遗传因素:约5%-10%的乳腺癌有家族遗传倾向,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等,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升高。
激素水平: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异常与乳腺癌发病相关,长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可能增加乳腺癌发生风险,如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晚生育等人群乳腺癌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高脂肪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与乳腺癌发病有关,高脂肪饮食可能影响激素代谢等;肥胖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缺乏运动使身体代谢功能下降等,均可能增加乳腺癌发病几率。
辐射因素:胸部受到过量的电离辐射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如儿童期胸部接受过放疗等情况。
纤维瘤
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主要是局部纤维结缔组织的异常增殖,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局部组织的损伤、内分泌失调等多种因素导致纤维细胞过度增殖有关。
遗传易感性:部分纤维瘤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存在某些遗传背景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纤维结缔组织的异常增殖形成纤维瘤。
三、临床表现
乳腺癌
乳房肿块:多为无痛性单发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活动度差。
乳房外观改变:可出现乳房皮肤凹陷(酒窝征)、乳头凹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
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等,乳头溢液如果是血性的,要高度警惕乳腺癌的可能。
腋窝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地硬,可相互融合,或与皮肤、周围组织粘连。
纤维瘤
肿块特点: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良好。
生长速度:生长缓慢,一般在数月或数年才会有较明显的增大。
其他表现:一般不会引起乳房外观的明显改变,也很少出现乳头溢液等情况,除非纤维瘤发生在特殊部位可能有相应的局部表现,但相对少见。
四、检查方法
乳腺癌
乳腺钼靶X线检查:是常用的乳腺癌筛查方法之一,可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灶等病变,对于40岁以上的女性较为适用,能帮助发现早期乳腺癌。
乳腺超声检查:对乳腺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清晰显示乳腺肿块的形态、大小、血流等情况,尤其适合年轻女性、致密型乳腺等情况的检查,可作为钼靶检查的补充。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发现多中心、多灶性的乳腺癌以及评估乳腺癌的范围等有较高价值,尤其在高危人群筛查和乳腺癌术后复查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病理活检: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可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
纤维瘤
乳腺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纤维瘤的边界、形态等情况,可初步判断其为良性病变,但确诊需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通过手术切除纤维瘤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为纤维结缔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排除恶性可能。
五、治疗原则
乳腺癌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包括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等传统手术方式,以及保乳手术等现代手术方式,会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选择手术方式。
综合治疗:除手术外,还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例如,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采用内分泌治疗;对于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可采用靶向治疗等,根据患者的具体分子分型等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纤维瘤
手术切除:由于纤维瘤是良性肿瘤,但为了明确诊断和防止其继续生长或少数可能发生的恶变等情况,一般首选手术切除,将肿瘤完整切除后送病理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纤维瘤,如果密切观察下无明显变化,也可暂不手术,但需要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监测其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