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与睡眠障碍的区别是什么
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特定类型,表现为睡眠启动及维持困难,有入睡、维持、早醒等问题及日间功能受影响等表现,病因与心理、环境、生活方式、年龄等有关,通过睡眠主诉等初步评估及多导睡眠图辅助诊断;睡眠障碍是更广泛概念,包括多种类型,各类型有不同临床表现,如睡眠呼吸障碍有打鼾等及白天嗜睡,异态睡眠有梦游等,睡眠节律紊乱有节律不符等,病因与肥胖等、遗传、生活作息、性别、病史等有关,不同类型诊断方法不同,均需考虑多种因素。
一、定义与范畴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且影响日间功能。其发生可能与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环境因素(如噪音、光线)、生活方式因素(如睡前剧烈运动、饮用咖啡)等多种因素相关,属于睡眠障碍中的一种特定的睡眠启动及睡眠维持困难的情况。
睡眠障碍: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涵盖了多种影响睡眠质量、结构及时间的问题。除了失眠外,还包括睡眠呼吸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表现为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可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异态睡眠(如梦游、夜惊等,发生在睡眠的特定阶段,出现不自主的行为)、睡眠节律紊乱(如倒时差导致的睡眠觉醒节律失调等)等多种类型。
二、临床表现差异
失眠:主要突出睡眠的起始和维持方面的问题,患者主观感受主要是难以入睡,或者睡着后容易醒来,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导致总的睡眠时间不足。例如,有的患者每晚睡眠时间可能不足5小时,且日间会出现疲劳、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这些症状与睡眠不足直接相关,多集中在因睡眠量不足引发的日间功能受影响表现。
睡眠障碍:不同类型有不同表现。以睡眠呼吸障碍为例,除了可能有睡眠中打鼾、呼吸暂停的表现外,还会有白天明显的嗜睡,患者在白天工作、学习时极易犯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异态睡眠中,梦游患者会在睡眠过程中起身行走、做一些复杂动作,但自己并无意识,醒来后对梦游过程毫无记忆;睡眠节律紊乱患者则表现为睡眠觉醒时间与正常节律不符,比如长期昼夜颠倒工作导致睡眠觉醒节律完全打乱,夜间兴奋难以入睡,白天无精打采。
三、病因及相关因素
失眠:心理因素方面,长期的焦虑情绪可能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影响睡眠调节,比如长期面临工作压力的人群,焦虑情绪累积易引发失眠;环境因素中,突然改变睡眠环境,如从熟悉的卧室搬到陌生环境,光线、声音等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干扰睡眠启动;生活方式因素里,睡前大量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咖啡因会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入睡。年龄因素上,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失眠,这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睡眠调节功能下降有关,比如老年人褪黑素分泌减少,会影响睡眠节律。
睡眠障碍:睡眠呼吸障碍多与肥胖、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相关,肥胖患者颈部脂肪堆积易导致上气道狭窄,从而引发睡眠呼吸暂停;异态睡眠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部分有家族梦游史的人群患异态睡眠的风险较高;睡眠节律紊乱主要与生活作息不规律有关,比如经常昼夜颠倒的人群,其体内的生物钟节律被打乱,难以形成稳定的睡眠觉醒节律。不同性别方面,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比如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身体不适等原因易出现睡眠问题;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在睡眠呼吸障碍方面发生率稍高,与男性肥胖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能有关。病史方面,有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的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帕金森病会影响神经系统对睡眠的调节功能。
四、诊断与评估
失眠:主要通过患者的睡眠主诉、睡眠日记等进行初步评估,同时可能会进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来辅助诊断,多导睡眠图可以监测睡眠过程中的脑电、眼电、肌电等指标,判断睡眠的阶段和质量,一般失眠患者的多导睡眠图显示睡眠潜伏期延长、觉醒次数增多、总睡眠时间减少等。
睡眠障碍: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诊断方法不同。睡眠呼吸障碍主要通过睡眠监测(如PSG监测)来发现睡眠中的呼吸暂停事件、血氧饱和度变化等;异态睡眠的诊断除了依靠患者的症状描述外,也可能结合睡眠监测来观察睡眠过程中的异常行为表现;睡眠节律紊乱主要通过了解患者的生活作息史,结合睡眠日记来判断睡眠觉醒节律是否紊乱。在诊断过程中,都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比如对于老年睡眠呼吸障碍患者,要考虑其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情况对睡眠障碍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