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检查包括病史采集(了解家庭、生长发育、学校史)、精神检查(评估注意力和多动行为)、辅助检查(脑电图、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心理行为治疗(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药物治疗(中枢兴奋剂、非中枢兴奋剂)、教育干预(学校调整、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特殊人群治疗有侧重,治疗中需关注多方面因素。
一、多动症的检查
1.病史采集
家庭史: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情况,因为遗传因素在多动症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如父母一方或双方曾有多动症相关表现,子女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生长发育史:包括早产、难产、低出生体重等情况,这些因素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例如,早产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相对不成熟,患多动症的概率可能高于足月儿。
学校史:询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如上课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容易分心、是否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学业成绩情况等。孩子在学校出现的这些问题可能提示有多动症的可能。
2.精神检查
注意力评估:通过一些标准化的注意力测试,观察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对特定任务的专注程度。例如,让孩子完成拼图游戏或数字连线任务,评估其持续专注的时间和准确性。多动症儿童往往在这类任务中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的情况。
多动行为观察:观察孩子在自然环境或特定检查环境中的活动情况,如是否经常坐立不安、扭动身体、频繁起身走动等。同时评估其活动的强度和目的性,多动症儿童通常会有过度的多动表现,且活动缺乏一定的目的性。
3.辅助检查
脑电图(EEG):部分多动症儿童可能存在脑电图异常,如慢波活动增多等,但脑电图检查并不是诊断多动症的特异性指标,其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帮助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类似多动症的症状。例如,通过MRI检查可以观察脑部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如额叶发育异常等情况,这些结构异常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生相关。
二、多动症的治疗
1.心理行为治疗
行为疗法:包括正性强化法、负性强化法等。正性强化法是当孩子出现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时,给予奖励,如表扬、小贴纸等,以增加该行为出现的频率;负性强化法是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如减少其喜爱的活动时间等,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例如,对于上课能够保持一定时间注意力集中的多动症儿童,及时给予表扬和小奖品,强化其良好的注意力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特点,学习应对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行为的方法。通过教导孩子识别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触发因素,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应对。比如,教导孩子在感到烦躁不安、容易分心时,进行深呼吸等放松训练来调整状态。
家庭治疗:强调家庭成员的参与和配合。家长需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例如,家长要避免过度批评指责孩子,而是采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同时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这对于多动症儿童的症状改善有重要作用。
2.药物治疗
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等,是治疗多动症的常用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来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症状,但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非中枢兴奋剂:例如托莫西汀等,对于部分多动症儿童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方式与中枢兴奋剂不同,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
3.教育干预
学校方面:学校老师需要了解多动症儿童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调整措施。比如,为孩子安排相对固定的座位,减少周围环境的干扰因素;将教学任务分解成小步骤,降低任务难度,便于孩子逐步完成;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当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参与度。
个性化教育计划:根据多动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孩子发挥学习潜力,改善学习表现。
对于特殊人群,如学龄前儿童,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加强家长教育和行为引导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女性多动症患者,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可能对症状的影响,在治疗中综合评估并调整治疗策略。同时,要关注多动症儿童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运动和合理的作息,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可能加重症状的因素。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多动症儿童,如曾有癫痫病史等,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可能诱发癫痫发作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