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周早产儿在生长发育方面,体格生长存在追赶情况但部分可能长期偏离,神经心理发育相对延迟但早期干预可助部分赶上;健康风险上,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致相关疾病风险高;护理与干预需注重营养支持和早期干预,家长要密切关注、定期体检、营造良好环境并及时就医保障早产儿健康成长。
1.体格生长:35周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身长等通常低于足月儿。在出生后的追赶生长过程中,多数早产儿能在1-2岁左右达到正常儿童的体格指标,但仍有部分可能存在身高、体重增长速度与正常婴儿不完全同步的情况。研究表明,早产儿在婴幼儿期的体重、身长标准差分值可能与正常婴儿有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差异会逐渐缩小,不过仍需密切监测其生长曲线,因为一些早产儿可能会存在长期的体格发育偏离正常的风险,这与早产儿出生时的宫内发育情况、生后营养摄入等因素密切相关,宫内发育越差、生后营养补充不足的早产儿,体格生长追赶可能越困难。
2.神经心理发育:35周早产儿的神经心理发育相对正常婴儿可能会有一定延迟。例如,在运动发育方面,可能会出现大运动(如抬头、坐、爬、走等)发育稍晚的情况,精细运动(如抓握、手指精细动作等)也可能相对落后。但经过早期的干预训练,很多早产儿能够逐渐赶上正常婴儿的发育水平。有研究显示,通过专业的早期干预,约60%-70%的35周早产儿在2岁左右神经心理发育可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不过,仍有部分早产儿可能存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发育问题,这与早产儿脑发育不成熟、出生后可能出现的脑损伤等因素有关,如早产儿可能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等脑损伤情况,这些情况会影响神经心理发育进程。
健康风险方面
1.呼吸系统风险:35周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发育相对不成熟,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较高。正常婴儿出生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相对充足,而早产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虽然随着日龄增加,多数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功能会逐渐完善,但相比正常婴儿,其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更高。例如,有研究发现,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约为5%-15%,而正常婴儿几乎不会发生,这是因为早产儿肺部结构和功能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
2.免疫系统风险:35周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相对较低。正常婴儿从母体获得一定的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质,而早产儿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不成熟,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如早产儿发生败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婴儿。研究表明,早产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是正常婴儿的数倍,这与早产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下有关,使得早产儿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
护理与干预方面
1.营养护理:对于35周早产儿,合理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出生后应尽早开始喂养,优先选择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等营养成分,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免疫力,促进其生长发育。如果无法母乳喂养,应选择适合早产儿的配方奶。营养摄入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等逐渐增加喂养量。同时,要密切监测早产儿的体重增长情况、营养指标等,如血红蛋白、白蛋白等,确保早产儿获得充足的营养以支持其生长发育和追赶生长,这是因为充足的营养是早产儿正常发育的物质基础,营养不足会影响其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
2.早期干预护理:从早产儿出生后就应开始进行早期干预护理。在运动发育方面,可根据早产儿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被动操、抚触等训练,促进其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育。在认知和语言发育方面,可通过与早产儿进行眼神交流、播放轻柔的音乐、简单的语言刺激等方式进行干预。早期干预护理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或康复治疗师进行指导,并且要根据早产儿的个体发育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因为早期干预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早产儿的神经心理发育,减少发育落后的发生风险,这对于35周早产儿的预后至关重要,良好的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早产儿的远期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
对于35周早产儿的家长来说,要密切关注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早产儿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和发育评估。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早产儿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感染风险。同时,要给予早产儿充分的关爱和照顾,营造良好的家庭养育氛围。由于早产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面临较多健康风险,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一旦发现早产儿出现异常情况,如生长发育明显落后、反复感染等,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最大程度保障早产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