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发病怎么办
识别脑卒中可通过FAST原则,即观察面部、手臂、言语情况并记住发病时间后尽快就医。到达医院后医生会进行临床评估与检查,针对性治疗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病情稳定后进入康复治疗,出院后要控制基础疾病、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复发,不同年龄、性别、病史人群有不同需关注的要点。
一、立即识别脑卒中征兆
1.常用识别方法——FAST原则
Face(面部):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对称,是否有口角歪斜,让患者微笑,看一侧面部是否无法正常运动。
Arm(手臂):让患者双臂平举,观察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下垂。
Speech(言语):让患者重复一句简单的话,判断是否有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Time(时间):一旦发现患者有上述任何一种症状,应立即记住发病时间,并尽快就医,因为时间就是大脑,延误治疗会导致严重后果。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脑卒中的征兆表现可能相似,但需特别关注老年人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影响症状表现,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孕期、产褥期)脑卒中的预警也需重视,生活方式不健康者(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更应警惕自身出现脑卒中相关征兆。
二、尽快就医
1.选择合适的就医途径
应尽快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具备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如设有卒中中心的医院。对于有病史的患者,要提前告知医护人员既往病史、过敏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快速制定救治方案。儿童脑卒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同样需要紧急就医,儿科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和成人不同,在救治时需特别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比如用药剂量、检查操作等都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对于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更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出现疑似脑卒中症状时毫不犹豫地尽快就医。
三、到达医院后的救治措施
1.临床评估与检查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查体等临床评估。同时会安排相关检查,如头颅CT是早期鉴别脑卒中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的重要检查方法,一般在患者到达医院后短时间内进行。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头颅CT的辐射影响需在儿科中谨慎权衡,但为了明确诊断又必须进行;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是否处于孕期等特殊情况对检查的影响,通过检查明确脑卒中类型后才能针对性治疗。
还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项目,以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有病史的患者的各项基础指标对于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比如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血糖情况在脑卒中发生时的调控需要特别关注。
2.针对性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如果是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4.5-6小时,具体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等因素有所不同)可能会考虑溶栓治疗等。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后决定是否采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溶栓治疗的风险和获益比不同,儿童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更是需要谨慎制定,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溶栓治疗的禁忌需要严格把握。
出血性脑卒中:如果是出血性脑卒中,医生会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等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在治疗过程中都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等变化,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后续康复与预防
1.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患者会进入康复治疗阶段。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多种方式。物理治疗主要是通过运动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作业治疗有助于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言语治疗针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康复治疗的强度和方式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儿童康复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和功能恢复的特殊性;对于女性患者,康复过程中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等因素,因为女性在脑卒中后可能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等问题;有病史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结合既往病史进行针对性康复,比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康复运动时要注意血压的监测和调控。
2.预防复发
患者出院后要进行脑卒中的预防。首先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但对于有糖尿病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要求更严格),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要调节血脂。其次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适度运动等。对于不同人群,预防措施的重点略有不同,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跌倒等风险,因为脑卒中后肢体功能可能有一定障碍,跌倒可能会加重病情;女性要关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的激素变化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有病史的患者要严格遵循既往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案基础上进行脑卒中的综合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