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什么病
胰腺癌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腹痛、黄疸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等方式,预后较差但早期规范治疗可改善,老年、儿童患者治疗需个体化调整。
一、胰腺癌的定义
胰腺癌是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胰腺位于腹腔深部,解剖位置较为隐匿,这也导致胰腺癌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二、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细胞的修复和监控能力下降,使得致癌因素更容易诱发胰腺细胞的恶变。
2.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胰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损伤胰腺组织,影响胰腺的正常功能,增加胰腺癌变的几率。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升高。
不合理饮食:长期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以及过多摄入油炸、烧烤类食物等,可能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这类饮食结构会导致胰腺分泌过多的消化酶,长期刺激胰腺组织,引发胰腺的慢性炎症,进而增加癌变的可能性;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会使人体缺乏足够的抗氧化物质和膳食纤维,影响身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也与胰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3.病史因素:患有慢性胰腺炎的患者,胰腺癌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慢性胰腺炎会导致胰腺组织反复炎症损伤,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细胞的异常增生,逐渐发展为胰腺癌;另外,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如家族中有人患有遗传性胰腺炎等与胰腺癌相关的遗传性疾病,其患胰腺癌的风险也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是胰腺癌常见的首发症状,多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右上腹,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钻痛等,疼痛程度不一,且常呈进行性加重。随着肿瘤的生长,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
黄疸:多见于胰头癌患者,因癌肿压迫或浸润胆总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大便呈陶土色等。
消瘦、乏力:由于肿瘤消耗机体能量,以及患者食欲减退等原因,患者可出现明显的消瘦,体重在短时间内可明显下降,同时伴有乏力、精神萎靡等表现。
消化道症状: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这与胰腺功能受损,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功能有关。
2.体征
部分患者可触及上腹部肿块,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
黄疸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CA19-9是胰腺癌较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高,在胰腺癌患者中CA19-9水平常明显升高,但胰腺炎、胆道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此外,还有CA242、CA50等肿瘤标志物也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参考。
生化检查:可出现血糖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等异常,反映胰腺功能受损及胆道梗阻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胰腺癌筛查的常用方法之一,可发现胰腺部位的占位性病变,但对于较小的肿瘤或胰腺深部的肿瘤,可能存在漏诊的情况。
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胰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可发现直径1cm左右的肿瘤。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对于胰腺导管病变的显示更为清晰,MRCP还可用于评估胆道和胰管的梗阻情况。
内镜超声(EUS):可更近距离地观察胰腺病变,对小于1cm的肿瘤的检出率较高,还可在EUS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获取病理组织进行确诊。
五、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胰腺癌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但由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对于可切除的胰腺癌,通常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方式。
2.化疗: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性治疗。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3.放疗:包括外照射放疗和内照射放疗等,可用于缓解胰腺癌引起的疼痛等症状,以及配合手术、化疗进行综合治疗。
六、预后情况
胰腺癌的预后较差,总体5年生存率较低。这主要与胰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有关。而且肿瘤容易复发和转移,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复发的风险仍然较高。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个体化的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权衡治疗的获益和风险;对于儿童患者,极为罕见,一旦确诊需多学科协作,谨慎制定治疗方案,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对治疗的耐受性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