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心房颤动及既往脑卒中病史等均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它们通过不同机制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不同人群在这些危险因素影响及应对措施上有差异,需针对各危险因素进行相应防控以降低脑卒中风险。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增加46%。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血管弹性降低、狭窄甚至破裂,从而引发脑卒中。无论是年轻还是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都面临较高的脑卒中风险,女性高血压患者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血压波动可能更明显,需更加重视血压管理。
二、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通过多种机制增加脑卒中风险,如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还会影响神经功能,导致自主神经病变等,进一步干扰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调节。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包括饮食控制、适当运动以及合理使用降糖药物等,以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更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妊娠糖尿病也与后代成年后脑卒中风险可能存在关联。
三、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液中过高的脂质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当斑块破裂时,还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高脂血症对脑卒中的影响均存在,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高脂血症,进而增加脑卒中风险,男性和女性在高脂血症与脑卒中关联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在生活方式调整上可能有不同的偏好,需针对性进行干预。
四、吸烟
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还会引起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越高。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吸烟都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女性吸烟除了面临与男性相似的血管损害外,还可能受到雌激素等因素影响,在吸烟导致脑卒中风险方面可能有其特殊性,孕妇吸烟还会影响胎儿的血管发育等,对后代健康产生长远影响。
五、饮酒
过量饮酒与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肌损伤以及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加等,从而增加脑卒中风险。短期大量饮酒还可能诱发脑血管痉挛等。不同年龄人群对饮酒导致脑卒中的易感性不同,年轻人过量饮酒可能因急性酒精中毒等引发脑血管意外,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等已有所下降,饮酒后更易出现脑血管问题,男性和女性在饮酒后的代谢等方面存在差异,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对酒精更敏感,较小剂量饮酒也可能对女性脑血管产生不良影响。
六、肥胖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脑卒中风险增加相关。肥胖可通过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多种机制增加脑卒中风险。体内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影响代谢功能,使身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进而损伤血管。不同年龄段的肥胖人群都面临脑卒中风险,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肥胖可能为成年后脑卒中埋下隐患,女性在生育前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更容易出现体重增加导致肥胖,需在不同时期关注体重管理,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降低脑卒中发生几率。
七、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运动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如血脂升高、血糖调节异常、血压波动等,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不利于血液循环。缺乏运动的人群,尤其是久坐办公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上述代谢和血液流变学方面的异常,从而增加脑卒中风险。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持适当运动,老年人可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年轻人可进行有氧运动等,女性在运动方式选择上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进行,如瑜伽等,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脑卒中风险。
八、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高。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就会堵塞血管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心房颤动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积极进行抗凝等治疗来降低脑卒中风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等因素,风险相对更高,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在激素变化等影响下,血栓形成等机制可能有其特点,需在临床治疗中综合考虑。
九、既往脑卒中病史
有既往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因为既往脑卒中会损伤脑部血管和神经等结构,使脑部血管处于更脆弱的状态,血管修复和代偿能力下降,再次受到各种危险因素影响时,更容易发生脑卒中复发。对于有既往脑卒中病史的患者,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各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血压、血糖、血脂等,同时可能需要长期服用一些预防复发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专业医生指导,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在预防复发措施上可能有不同的调整,但核心是控制基础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