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是怎么回事
浸润性乳腺癌是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的恶性肿瘤,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乳房肿块、乳头乳晕改变、乳房皮肤改变等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治疗后需长期随访。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主要类型之一,它是指癌细胞已突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向间质浸润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癌细胞具有侵袭性,能够侵犯周围正常组织,甚至可能发生远处转移。从病理特征上看,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生长。
二、发病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一般来说,40-60岁是浸润性乳腺癌的高发年龄段。年轻女性也可能患病,但相对风险较低。例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50岁左右女性患浸润性乳腺癌的概率明显高于20-30岁女性。
性别:虽然男性也可能患浸润性乳腺癌,但女性的发病风险远高于男性。这是因为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等激素水平与男性不同,女性长期受到雌激素的影响相对更多,而雌激素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细胞的生长调控。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高脂肪饮食、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发病风险。运动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功能下降,脂肪堆积等;高脂肪饮食会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刺激乳腺细胞异常增殖;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干扰激素平衡等。例如,有研究表明,每天饮酒超过1杯的女性,患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比不饮酒者有所增加。
病史:有乳腺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病史的女性,患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此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使她们的发病风险增加,如携带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的人群,患浸润性乳腺癌的几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三、临床表现
乳房肿块:多为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自己或医生查体时可发现乳房内有肿块。例如,在乳房自检时发现单侧乳房有单个、质硬的肿块,应高度警惕。
乳头乳晕改变:乳头可能出现凹陷、溢液等情况。若癌细胞侵犯乳管,可导致乳头回缩、凹陷;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尤其是血性溢液,更应引起重视。
乳房皮肤改变:可出现“橘皮样”改变,即乳房皮肤外观类似橘子皮,有多个小凹陷;还可能出现皮肤红肿等炎症样表现,但与一般乳腺炎不同,浸润性乳腺癌引起的皮肤改变通常持续不缓解。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钼靶):是常用的筛查手段之一,可发现乳房内的微小钙化灶等病变,对于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现有重要意义。例如,一些早期的浸润性乳腺癌可能首先表现为乳房内的微小钙化点。
乳腺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可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对于致密型乳腺,超声检查的优势更为明显,因为钼靶可能受乳腺组织密度影响而漏诊病变。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发现多中心、多灶性的浸润性乳腺癌以及评估病变范围等有较高价值。尤其是在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和乳腺癌术后复查等方面应用较多。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浸润性乳腺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浸润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可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例如,对于早期浸润性乳腺癌,若肿瘤较小且符合保乳手术指征,可选择保乳手术,即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部分乳房组织,术后结合放疗等综合治疗。
辅助治疗
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可在术前、术后应用。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有助于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化疗可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
放疗:对于保乳手术患者,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一些晚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放疗也可用于缓解局部症状,如疼痛、出血等。
内分泌治疗:适用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通过使用内分泌药物阻断雌激素对癌细胞的刺激作用,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例如,他莫昔芬等药物可用于内分泌治疗。
靶向治疗: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可应用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这些药物能特异性地作用于HER2阳性的癌细胞,提高治疗效果,同时相对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六、预后与随访
预后:浸润性乳腺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效果等。早期浸润性乳腺癌若能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浸润性乳腺癌预后则相对较差。例如,0期或Ⅰ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Ⅳ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明显降低。
随访: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需要长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如乳腺X线、超声、MRI等)、肿瘤标志物检测等。通过定期随访,可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情况,以便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来说,治疗结束后的前2-3年,每3-6个月随访一次;3-5年后,每6-12个月随访一次,之后可每年随访一次,但具体随访间隔时间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