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外界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炎症反应,病因有外源性刺激物和致敏物及个体因素,临床表现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诊断靠病史、临床表现和斑贴试验,鉴别需与湿疹、丹毒等区分,治疗包括避免接触、局部和全身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外源性因素
原发性刺激物:有些物质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或毒性,如强酸、强碱等,任何人接触后均可立即发病。而有些刺激性较弱的物质,如肥皂、有机溶剂等,长期反复接触也可导致发病。其作用机制是直接破坏皮肤屏障,引起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例如,长期接触肥皂可使皮肤表面油脂被清除,皮肤干燥,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受到其他刺激而引发炎症。
致敏物:多数为致敏性较弱的物质,如某些植物(漆树、荨麻等)、化学物质(香料、防腐剂、橡胶制品等)。这类物质通常是半抗原,与皮肤中的蛋白质结合后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细胞免疫反应。当机体再次接触该致敏物时,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导致接触部位出现炎症反应。例如,有人首次接触某一化妆品中的香料可能无明显反应,但再次接触时,免疫系统识别出香料-蛋白质复合物,引发免疫应答,出现接触性皮炎症状。
2.个体因素:不同个体对接触物质的反应性存在差异,这与遗传、皮肤状态等有关。例如,过敏体质的人相对更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皮肤的厚度、湿度、酸碱度等也会影响接触物质的吸收和反应。儿童皮肤较薄,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成人更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且在接触致敏物后反应可能更剧烈。老年人皮肤老化,屏障功能减退,也较易发生接触性皮炎。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接触性皮炎
起病较急,在接触部位可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红斑上可伴有丘疹、水疱,严重时水疱可融合成大疱,大疱破裂后可形成糜烂、渗出。例如,接触强酸后,接触部位迅速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随后出现水疱,水疱可能迅速增大。患者常自觉瘙痒、灼热或疼痛。
不同接触物质引起的急性接触性皮炎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如接触植物性致敏物(漆树)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红斑范围较广泛,且可能伴有明显的肿胀。
2.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
亚急性接触性皮炎多由急性炎症减轻或处理不及时演变而来,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少量鳞屑。
慢性接触性皮炎则是由于长期接触致敏物或反复轻度刺激所致,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常有色素沉着。例如,长期佩戴金属首饰(如含有镍的首饰)的人,接触部位可逐渐出现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等慢性接触性皮炎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接触史,包括接触物质的种类、接触时间、接触方式等。例如,患者是否近期接触过新的化妆品、新换的洗衣剂等。
临床表现:根据接触部位的典型皮疹表现,如边界清楚的红斑、丘疹、水疱等,结合病史进行初步诊断。
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的重要方法之一。将可疑致敏物质贴敷于患者皮肤表面,观察一定时间后根据皮肤反应判断是否为致敏物。例如,对于怀疑化妆品过敏的患者,可将化妆品中的各种成分分别进行斑贴试验,以确定具体的致敏成分。
2.鉴别诊断
湿疹:湿疹病因复杂,多为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引起,皮疹多对称分布,形态多样,边界不清,病程慢性,易复发。而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边界清楚,去除接触物后病情易改善。例如,手部湿疹可能双侧对称发病,皮疹表现多样,而接触性手部皮炎多有明确的接触某一物质的病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且边界清晰。
丹毒: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炎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而接触性皮炎一般无全身症状,血常规多无明显异常。
四、治疗
1.避免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这是治疗接触性皮炎的关键。例如,明确对某化妆品过敏后,应立即停止使用该化妆品;对金属过敏者,应避免佩戴相关金属饰品等。
2.局部治疗
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冷湿敷,以减轻渗出;无渗出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如氢化可的松霜等。例如,急性接触性皮炎伴有明显渗出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可减少渗出,缓解症状。
亚急性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等,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也可加用焦油类制剂。
慢性期:可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制剂,如卤米松乳膏等,还可使用角质松解剂,如尿素软膏等。
3.全身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如果炎症反应明显,可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薄嫩,在选择外用药物时应选择弱效或中效的糖皮质激素制剂,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以防引起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同时,要更加严格地避免接触可能致敏或刺激的物质,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和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善,接触性皮炎可能对其皮肤健康影响更大。例如,儿童使用的尿布、衣物材质等都要选择温和、不易引起过敏的材质,家长在为儿童挑选衣物时应仔细查看成分标签,避免选择含有易致敏成分的衣物。
2.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治疗时外用药物的浓度和强度要适当调整,避免过度刺激皮肤。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使用全身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例如,老年人若同时患有糖尿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
3.孕妇:孕妇发生接触性皮炎时,外用药物的选择要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一般可选用炉甘石洗剂等相对安全的外用药缓解症状。在寻找致敏原时要更加仔细,因为孕妇的身体状况和接触情况可能与非孕期有所不同,要避免接触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物质。例如,孕妇使用的护肤品、清洁剂等都要特别注意其成分是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