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出血和脑梗塞需从控制基础疾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健康检查及关注特殊人群等方面入手。控制高血压要规范服药、监测并达标;控制糖尿病需综合手段使血糖达标;控制高血脂要选合适药物并调整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减钠增钾、均衡营养)、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定期进行脑血管及基础疾病检查。老年人、有家族史人群、肥胖人群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管理:高血压是引发脑出血和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嘱规范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以下。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控制目标可能略有差异,老年患者需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长期有效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发病风险,收缩压每降低10mmHg,脑卒中风险可降低35%-40%。
2.糖尿病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异常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脑血管疾病风险。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同时注意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从而降低脑出血和脑梗塞风险。
3.高血脂治疗:高血脂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生几率。对于高血脂患者,需根据血脂异常类型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至2.59mmol/L以下,对于极高危患者可降至1.8mmol/L以下。饮食上要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大量研究显示,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的发生,LDL-C每降低1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降低20%-25%。
二、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过多钠盐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可通过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的摄入来降低钠盐摄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5g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减少钠盐摄入对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能有效辅助降压,降低脑出血和脑梗塞风险。
增加钾摄入:多食用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菠菜等,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泄,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对血压控制有益。一般建议每日钾摄入量应达到4.7g,充足的钾摄入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风险,研究发现钾摄入每增加1g/d,脑卒中风险可降低11%。
均衡营养:保持饮食多样化,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增加全谷物、鱼类、坚果等食物的摄入,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可调节血糖和血脂。
2.适量运动: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控制体重。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略有不同,年轻人可选择强度较高的运动,老年人则适合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例如,坚持中等强度运动的人群,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可降低30%左右。运动还有助于改善代谢指标,如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从而间接降低脑出血和脑梗塞风险。
3.戒烟限酒
戒烟:吸烟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戒烟可显著降低脑血管疾病风险,戒烟20分钟后血压可下降,12小时后血一氧化碳水平恢复正常,1年后冠心病风险降低一半,5年后脑卒中风险接近不吸烟者水平。无论年龄大小,戒烟都能带来健康益处。
限酒: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血脂紊乱等,增加脑血管疾病风险。少量饮酒(如每日饮用少量红酒)对心血管可能有一定益处,但过量饮酒则危害极大,因此需严格限制酒精摄入。
三、定期健康检查
1.脑血管相关检查: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例如,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若发现斑块需进一步评估斑块稳定性等情况,以便早期干预。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脑动脉血流速度等情况,帮助评估脑血管供血状况。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者,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2.其他基础疾病监测:除了脑血管相关检查,还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疾病指标。根据自身基础疾病情况,合理安排监测频率,如高血压患者可能需要每周监测1-2次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等。通过定期监测,能及时了解基础疾病控制情况,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预防脑出血和脑梗塞。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脑血管疾病风险较高。要特别注意避免血压波动过大,起床时动作应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饮食上要更加注重低盐、低脂、高钾等原则,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入,但要注意控制量。同时,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上述的脑血管及基础疾病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处理。
2.有家族史人群:有脑出血或脑梗塞家族史的人群,除了遵循上述一般预防措施外,更应加强自身健康管理。定期进行更密集的脑血管相关检查,如每半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等,密切关注自身脑血管状况。同时,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即使自身目前没有出现相关症状,也不能放松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控制,因为遗传因素增加了他们的发病易感性。
3.肥胖人群:肥胖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人群应积极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轻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范围内。饮食上要严格限制高热量食物摄入,运动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逐渐增加运动量,例如从每周几次少量运动开始,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通过减轻体重来降低脑血管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