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常见临床综合征,由多种系统功能障碍或病变致自身或外物错觉感受,分前庭系统性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有多样临床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及辅助检查,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支持,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眩晕症的常见病因
前庭系统性眩晕
外周性前庭病变:
梅尼埃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多见于中青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生活中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诱发。研究发现,内耳膜迷路积水会导致前庭感受器功能异常,引起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相对多见,可能与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如前庭神经炎、中耳炎等)或aging相关的耳石退化等因素有关。耳石脱落后,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前庭感受器异常兴奋,引发短暂的眩晕,通常在特定头位变换时发作。
前庭神经元炎:多见于20-60岁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可能是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元所致。炎症导致前庭神经元功能受损,引起突发的剧烈眩晕,伴恶心、呕吐,但一般无耳鸣和听力下降。
中枢性前庭病变:
脑血管性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率较高。脑血管病变影响了脑干、小脑等与前庭神经传导相关的结构,导致前庭中枢功能障碍,引起眩晕,常伴有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
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可压迫或侵犯前庭神经及相关结构,多见于各年龄段,肿瘤生长缓慢或迅速,随着肿瘤增大,逐渐出现眩晕症状,常伴有听力下降、头痛、视力障碍等表现。
多发性硬化: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累及脑白质,影响前庭神经传导通路,可出现眩晕症状,还可伴有肢体感觉异常、视力障碍、肢体无力等多系统症状。
非前庭系统性眩晕
眼部疾病:如屈光不正、青光眼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用眼不当、眼部疾病未及时治疗等因素可诱发。眼部病变导致视觉传入与前庭、本体感觉传入不协调,引起头晕、眩晕感,常伴有视力模糊、眼痛等眼部症状。
全身系统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中老年人及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常见。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影响脑部供血,导致眩晕;低血压时脑部灌注不足也会引起头晕;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眩晕症状,常伴有血压异常、心悸等表现。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出现神经病变,影响前庭神经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及神经系统功能,导致眩晕,常伴有血糖异常、甲状腺功能指标异常、代谢紊乱等表现。
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低头工作、不良的坐姿等生活方式可诱发。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受压,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出现眩晕症状,常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颈椎相关症状。
眩晕症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眩晕:是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自身或外物的运动幻觉,可为旋转性、摇摆性、漂浮性等不同形式的感觉。发作持续时间不等,从数秒至数小时、数天甚至更长时间。
伴随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如梅尼埃病患者;还可能伴有头痛、视力障碍、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这取决于病变累及的部位。
体征表现
眼震:是前庭性眩晕的重要体征之一,可分为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等不同类型的眼球震颤,医生通过观察眼震的方向、频率等可辅助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平衡失调:患者行走或站立时可出现平衡障碍,身体摇晃,难以保持稳定的姿势。
眩晕症的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采集
了解眩晕发作的特点,包括发作的诱因、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询问既往病史,如耳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外伤史等;了解家族史中是否有类似眩晕发作的疾病。
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包括生命体征(血压、心率、体温等)、耳部检查(观察外耳道、鼓膜等情况,排查耳部病变)、眼部检查(检查视力、眼底等,了解眼部情况)、神经系统检查(检查肌力、肌张力、反射、共济运动等,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前庭功能检查:如冷热试验、眼震电图等,可评估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的功能状态;平衡功能检查,如闭目直立试验等,了解平衡功能情况。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帮助发现颅内是否有肿瘤、脑血管病变、脱髓鞘病变等结构异常;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评估椎动脉、颈动脉的血流情况,排查颈椎病及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包括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甲状腺功能检查、免疫学检查等,有助于排查全身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眩晕。
眩晕症的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梅尼埃病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改善内耳循环、脱水等治疗;脑血管性疾病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溶栓、抗凝、降颅压等治疗;耳石症患者通过复位治疗纠正耳石位置;颈椎病患者可采取牵引、理疗等方法改善颈椎病变。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眩晕发作时出现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可给予止吐药物对症处理;对于头晕、平衡失调等症状,可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平衡功能和改善头晕症状。
特殊人群眩晕症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眩晕相对少见,多与耳部感染、先天性前庭发育异常等有关。儿童眩晕发作时要注意避免摔倒受伤,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由于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应谨慎使用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如简单的体位调整等缓解不适。
老年人:老年人眩晕多与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耳石症等有关。老年人平衡功能较差,眩晕发作时更容易摔倒,需加强护理,避免单独行动。在诊断和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等生理特点,用药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积极控制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减少眩晕的发作风险。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眩晕需谨慎对待,要排除妊娠期特有的高血压疾病(如子痫前期)等病因。在诊断和治疗时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措施。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患者出现眩晕,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降压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出现眩晕,要注意血糖的波动,及时调整降糖治疗,避免因血糖异常加重眩晕症状。同时,这些人群在眩晕发作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