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训练)、作业治疗(日常生活活动与手功能训练)、康复工程辅助(矫形器应用与轮椅等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康复护理与心理支持(皮肤、体位护理及心理疏导),各部分针对不同情况开展相应训练与护理以助患者康复。
一、物理治疗
1.关节活动度训练
目的:维持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关节挛缩和粘连。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非常重要,可在发病后生命体征稳定时开始。一般每天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遍。例如,对于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对于膝关节,可进行屈伸活动。通过缓慢、轻柔且充分的关节活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为后续运动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不同年龄的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力度和幅度应适当调整,儿童由于骨骼、肌肉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活动度训练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损伤;老年人关节退变,训练时需注意避免过度牵拉导致关节损伤。
方式:可由治疗师辅助进行,也可让患者自己在能耐受的范围内进行主动或助力活动。比如患者自己进行肩关节外展时,若力量不足,治疗师可在适当部位给予助力帮助完成动作。
2.肌力训练
目的:增强肌肉力量,为运动功能恢复提供基础。通常从助力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最后进行抗阻运动。对于偏瘫早期肌力较弱的患者,可采用助力运动,如利用滑轮装置进行上肢的上举助力训练。随着肌力的逐步恢复,进行主动运动,当患者有一定肌力基础后,可进行抗阻运动,如让患者手持小重量的哑铃进行屈肘抗阻训练。不同性别患者在肌力训练中的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原则是相同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可能存在肌肉力量下降更明显的情况,需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肌力训练。有病史的患者要根据自身病史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如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训练时要注意监测心率等指标,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
方式:根据患者肌力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包括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等。等长收缩可在关节固定的情况下进行肌肉收缩训练,如偏瘫患者进行下肢伸直位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则是肌肉长度改变、关节活动的收缩训练,如进行下肢的抬腿等张收缩训练。
二、作业治疗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目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洗漱等。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项目和方法。例如,训练患者穿衣时,对于上肢活动受限的患者,可选择穿脱方便的衣物,先从简单的步骤开始,如先教患者如何将手臂伸进衣袖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重点不同,儿童需要逐步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老年人可能需要针对因偏瘫导致的生活自理困难进行更细致的训练。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可能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存在更多不便,需要通过训练来改善。有病史的患者要考虑病史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避免在训练中出现低血糖等情况。
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动作。可以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场景进行训练,让患者在实际情境中练习相关技能。比如在模拟厨房场景中训练患者进食、使用餐具等。
2.手功能训练
目的:恢复手部的精细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手功能训练可包括抓握、释放、对指等训练。例如,让患者使用握力球进行抓握训练,逐渐增加握力;进行拾物训练,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如用手指捡起小珠子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手功能训练难度和方式不同,儿童手功能处于发育阶段,训练要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老年人手功能退化,训练要以恢复基本的手功能操作为主。生活方式不健康可能导致手部功能下降更快,需要加强手功能训练。有病史的患者要根据病史调整手功能训练,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要避免过度使用手部进行剧烈训练。
方式:根据患者手功能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工具和方法。可以使用专门的手功能训练器材,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训练,如用筷子夹取物品等。
三、康复工程辅助
1.矫形器的应用
目的:矫正肢体畸形,辅助肢体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矫形器,如对于足下垂的患者可使用足托矫形器,帮助维持踝关节的正常位置,促进步行功能的恢复。不同年龄患者使用矫形器的情况不同,儿童使用矫形器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调整矫形器;老年人使用矫形器要注意舒适度和适配性。生活方式不健康可能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矫形器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功能缺陷。有病史的患者使用矫形器时要考虑病史对肢体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矫形器对足部血液循环的影响。
方式:由专业人员根据患者的肢体评估结果定制合适的矫形器,并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和使用矫形器,定期进行调整和复查。
2.轮椅等辅助器具的使用训练
目的:帮助患者实现自主移动,提高生活独立性。对于不能行走的偏瘫患者,需要进行轮椅使用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正确的坐姿、轮椅的操作方法等。不同年龄患者使用轮椅的训练重点不同,儿童使用轮椅要注重安全防护和适应能力培养;老年人使用轮椅要注意座椅的舒适度和操作的便利性。生活方式不健康可能导致患者行动不便,轮椅等辅助器具的使用训练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有病史的患者使用轮椅时要考虑病史对身体的影响,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长时间乘坐轮椅时的体位对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影响。
方式:专业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轮椅的操作训练,包括如何上下轮椅、在不同地形上的操作技巧等,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独立地使用轮椅进行移动。
四、康复护理与心理支持
1.康复护理
皮肤护理:偏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或体位受限,容易发生压疮,所以要定期为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不同年龄患者皮肤的特点不同,儿童皮肤娇嫩,更要注意避免过度摩擦;老年人皮肤弹性差,皮肤护理要更加细致。生活方式不健康可能导致患者皮肤抵抗力下降,增加压疮发生风险,所以要加强皮肤护理。有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皮肤容易出现问题,皮肤护理要格外注意控制血糖的同时做好局部皮肤护理。
体位护理: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预防肢体挛缩和畸形,如将偏瘫患者的上肢保持在功能位,下肢保持伸展位等。不同年龄患者的体位护理要根据其身体特点进行调整,儿童要注意体位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要注意体位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生活方式不健康可能影响体位护理的效果,需要在康复护理中加以关注。有病史的患者要根据病史调整体位,如高血压患者要避免过度头部低位的体位。
2.心理支持
目的: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脑梗死偏瘫患者往往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鼓励和安慰。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儿童可能因身体残疾产生自卑等心理,需要通过游戏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老年人可能因疾病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产生悲观情绪,要多给予关心和理解。生活方式不健康可能导致患者心理压力更大,需要加强心理支持。有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心理支持要更加专业和细致。
方式: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家人陪伴、康复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进行心理支持。例如组织康复成功的患者与正在康复的患者交流,让患者看到康复的希望,增强康复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