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灶是肺部组织在遭受损伤后,经修复过程形成的异常瘢痕样病变,本质上是肺组织正常结构被纤维结缔组织替代,会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
从病理机制来看,肺部受到感染(如严重肺炎、肺结核)、理化因素(长期吸入粉尘、有害气体)、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肺部)等多种因素损伤时,人体启动修复机制。在修复过程中,原本的肺泡结构被破坏,成纤维细胞大量活化并增殖,分泌过多的细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蛋白。这些过量的纤维组织逐渐沉积,导致肺组织变硬、弹性下降,形成纤维化灶。
在影像学表现上,肺纤维化灶在胸部CT或X线检查中,常呈现为密度增高、边界相对清晰的阴影,形状多为条索状、网格状或斑片状。其分布可局限于肺部某一区域,也可能呈弥漫性分布。小范围、局限性的肺纤维化灶,如果患者肺功能基础良好,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当纤维化灶范围广泛时,会严重影响肺部气体交换,导致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活动后尤为明显,还可能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此外,肺纤维化灶一旦形成便难以逆转,且部分类型的肺纤维化(如特发性肺纤维化)具有进展性,病情可能逐渐恶化,最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